“重外任”奠基开元盛世

发布时间:2015-08-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李蕴如    
  

治理天下,需要重视地方官员,基层地方官直接治理一方百姓,其才德高下、清浊与否直接影响一个时代的吏治。顾炎武考察汉代吏治,曾总结道,“两汉之隆,尤重太守”。

纵观历史,历代有识之士多重视基层地方官员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西汉宣帝常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汉代太守秩俸为二千石,因此人们常以二千石指代之)乎!”

相比汉代,唐代虽称盛世,但唐初重京官、轻外任的风气盛行。在相当一部分时间里,唐代地方官员的待遇远不如京城官吏。贞观六年,中书省的官员高季辅就曾上奏说,外官同事们实在太苦了,级别低,又没薪水,已经到了“饥寒切身”的地步,还是要多发俸禄才行,“宜给禄养亲”。于是外官待遇有所提高,但仍稍低于京官,如一品官低五十石,二品和三品官低三十石。

唐代的京官为“清要”之职,既有机会直接辅君佐王、参政当权,更有机会飞黄腾达、施展抱负。官员大多不愿意去偏僻、遥远、人少、物乏的地区任职,去远地任职甚至成为犯错误、被贬谪官员的“福利”。唐代名相张九龄曾说:“古者刺史入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今朝廷士入而不出,其于计私,甚自得也。京师衣冠所聚,身名所出,从容附会,不勤而成,是大利在于内,而不在于外也。智能之士,欲利之心,安肯复出为刺史、县令哉?”可见,当时官员是不喜欢去地方任职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曾提到:“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而诗人王维的亲身经历亦是如此,他在《被出济州》中说:“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

诗人所叹是个人经历,也是国家存在的问题。张九龄在给唐玄宗的奏折中说,在京都长安附近,朝廷尚能选拔一些相对能干的官员去任职,或任县令或从事其它地方行政事务。但其余像江、淮、陇、蜀、三河等地方,仅仅是从长期滞留京都的闲散官员中,选拔一些资历较老的,任命为州县之官,这近乎贬谪斥逐。

按理说,地方本是锻炼优秀官员的好去处,可却成了放逐贬斥之地。如果朝廷不重视基层的官员,要实现天下大治,还是有难度的。

到唐玄宗时期,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轻视基层地方官员而带来的弊端。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颁发诏书要求先在京官中选拔有才识者任命为都督、刺史,再在都督、刺史者中选拔有政绩者任命为京官,中央和地方官员上下流动、出入常均,成为制度。并明确,凡任官者,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也就是说,京官不到地方任都督、刺史,不得入京为侍郎、列卿;不到地方任县令,虽然政绩优异、善政得体,也不得入京朝廷为郎官、给事中、舍人。与此同时,朝廷对于新任命的县令集中到皇帝处理朝政的宣政殿,由皇帝亲自问询治人之策,而擢升其中优异者。此外,玄宗还从京官外放入手,让京都的官员到地方任职,待政绩优良后,再调中央任职。这也使得基层官员与中央官员实现互相流动,使朝廷官员更能接近群众、治道更为接地气。经过玄宗的一番调整,地方官员的素质比之前有了大幅提升,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无锡市美术馆)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