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翻阅古史典籍,发现自古以来官吏就饱受行贿之困扰。历朝各代,均有官员贪赃受贿的现象存在,然而廉洁的官吏,不仅身体力行廉洁奉公,而且拒贿方法巧妙。今天,重温古代廉吏的拒贿艺术,对于我们弘扬为官清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进廉政建设,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四知”拒贿。杨震是汉代著名官员,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一次,在赴任途中,杨震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举荐过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王密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金子回去了。这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因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建议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赠送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悬鱼拒贿。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一天,羊续的下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操守。然而盛情难却,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一条更大的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
作诗拒贿。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以廉洁著称,执法严明,不畏权贵,被誉为“青天”。一次,适逢包拯过生日,包拯的至交好友、在京城做官的同乡张奎前来送礼:“别人的礼可以不收,我送的礼得收下。”张奎在包拯递过来的红纸上写了四句:“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好拒礼南衙门。”包拯在下面写道:“你我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辰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落俗尘。”张奎只好把礼品带了回去。明朝永乐年间,监察御史吴讷赴贵州巡视,返京途中,贵州地方当局派人追送百两黄金。吴讷不启封,挥毫在礼盒上题诗回绝。诗曰:“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言下之意,即使你勉强塞给我了,到前边我也要扔掉,绝不带回。持金者无奈,最终悻悻而返。
檄文拒贿。清代张伯行在福建和江苏任巡抚、总督时,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并写过一篇禁止馈送的檄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事,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此文言简意赅,浩气凛然,表现了他对拒礼拒贿的深刻认识。这种严以自律,堂堂正气,使行贿纳礼之辈望而却步。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定的为官立场,张伯行成为“清廉刚直,政绩卓著”的楷模,从而彪炳史册。明朝时李汰才华横溢,颇受朝廷重用。虽然他身居要职,但在钱财面前却毫不动心。一次,李汰到福建省主持秋试。抵闽后,许多考生连夜上门行贿通路,被李汰一概拒绝。第二天,在科场的门上,高悬着一幅大匾,上面题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寒乾坤有鬼神。”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