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助推机器人产业发展新举措

发布时间:2015-08-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许 筠    
 

机器人革命轰轰烈烈,“机器换人”已经是大势所趋。面对新形势,我国各地纷纷做出战略部署,抢占机器人产业发展制高点。

北京:建首个机器人工程中心

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33所牵头组建的“北京市机器人伺服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正式获批成立,目前,这一北京市首个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功研制出码垛、排爆等多款机器人。

北京市机器人伺服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后,33所将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共同开展智能机器人及伺服控制相关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其后续工作重点包括:加速小型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数码通讯生产线上的推广应用;面向石油、电力、煤矿和核工业等行业特种作业需求,开展特种机器人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发展无人驾驶技术,推动机器人自动控制技术及多信息感知、处理和融合技术进步;加大机器人研发条件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研发平台。

该研究中心未来还将担负起推进中国机器人及核心功能部件技术研发和国产化的重任,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品牌竞争力,扩大国产机器人及核心功能部件的产业规模,进而助力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工程化进程。

浙江: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

浙江省十分看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也一次次加码。浙江省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争取在2017年内全面完成机器换人”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亿元。今年上半年,“机器换人”为浙江人均劳动报酬带来14.5%的增幅。浙江提出,下半年,将率先在工业强县(市、区)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机器换人”的全覆盖,力争超额完成“机器换人”项目5000项、技术改造投入5000亿元的年度目标任务。

而此前,浙江省丽水市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成立更是标志着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实现集群发展。而作为机器人产、学、研、用、行业协同的服务平台,丽水市机器人产业联盟将重点研究我国机器人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困难与问题,加速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在各行业中的普及应用。

湖北:把产业发展纳入省级财政支持范围

2014年,《湖北省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正式出台,为省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培育1-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5-10家关键部件配套企业,打造1-2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率达到50%以上,成为中部地区工业机器人生产、应用、服务的核心示范区,以及全国工业机器人重要产业基地之一。

根据《意见》,2014年起,湖北省每年将把工业机器人包括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集成应用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纳入现有省级财政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并给予资金倾斜支持。《意见》要求,对采购或租赁湖北省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从湖北省技术改造财政贴息资金等省级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财政贴息或资助。鼓励用户企业、制造企业、科研机构与集成服务商组成项目组,参与招投标,联合开发特定行业工业机器人成套应用装备并给予首台套政策支持。鼓励用户采用湖北省自主品牌机器人。

深圳:建立多个机器人相关实验室

深圳将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精密检验检测仪器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作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发展,这意味着机器人产业在深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深圳机器人联盟秘书长毕亚雷说,目前珠三角企业机器人使用的年增速已经达30%,以往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的自动化装备,如今由于成本降低以及“用工荒”等因素,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所使用。富士康在深圳已有超过1万台机器人,并计划3年内机器人的使用规模达到100万台。

深圳目前已建立了10多个跟机器人产业重点相关的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以及机器人孵化器和产学研资产业联盟。2013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4162.87亿元,智能装备约占其中的20%,达800亿元,机器人和数控装备企业近千家。

青岛:引进海外人才提速机器人产业

2013年,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在高新区开园。产业园计划用3年时间吸引30家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按照这一发展规模,高新区对机器人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在3000人左右,其中又以对掌握前沿核心技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的需求最为紧迫。为此,青岛市人社局结合青岛机器人产业发展积极调整工作重点,一方面通过“蓝洽会”、海外引才工作站等平台,发布机器人产业人才项目需求,对接海外人才、技术、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等平台,承接、孵化机器人领域的高端创业项目。

 

专家观点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机器人计划项目主任 Satyandra K .Gupta博士

目前的机器人还不足以作出智能决策判定,不能根据不同场景自动切换工作状态,并确保制造过程安全。换句话说,人们还得花相当长的时间来改进机器人的编程并打造适宜机器人工作的生产环境。中国的机器人厂商应尽可能满足国内制造业的生产需求,并以此作为今后研发的重点,因为当下知名的机器人厂商仍未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另外,开源硬件运动、物联网和3D打印的发展将显著影响机器人产业发展,新兴的机器人制造企业也应多关注这些技术的发展动态。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国内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力求打造出能满足劳动力需求的下一代工业机器人。

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首席专家 宁振波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要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的机器人是全球最好,并且使用范围最广的。但是我国在机器人生产和研发方面也有一些亮点,比如北航的服务型机器人就做得很好,此外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也向美国出口了不少机器人。我国有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还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上不能蛮干,要理性发展。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机器人产业一哄而起,光机器人产业园就有接近40家,和当年光伏等产业一样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技术发展水平,现在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机等市场中我国自主的高端产品还比较少,但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端产品到处可以看见,这种现状一定要改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