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机器人产业的“投资热”

发布时间:2015-08-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罗仲伟 黄阳华    
 

 

当下,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争夺战已经开启。面对急剧上升的人力成本和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上海、广州、重庆、天津、合肥、常州等多个城市,都开始将机器人产业作为突围的重点方向。巨大的蛋糕引发了各地纷纷上马机器人产业园的热潮,但同时,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隐忧,比如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光伏产业”等。地方发展机器人产业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我国机器人应用水平差距较大

全球金融危机后机器人产业强势复苏,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都呈较快增长态势,而我国则是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最快的市场。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装备工业机器人符合全球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我国而言,也是应对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需要,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将产生系统性的重要影响。

在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我国劳动力供给日渐紧缺,人口红利逐渐耗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要素禀赋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劳动力符合我国新的比较优势。从国际经验看,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是汽车产业,接下来为电子电器产业,而汽车产业和电子电器产业正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水平,决定了这些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为全球最高,工业机器人密度是1584 / 万工人;其次为意大利和美国,机器人密度分别为1215 / 万工人和1176 / 万工人。而我国汽车产业机器人密度,虽然从2006年的51 / 万工人,增长至2012 年的213 / 万工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机器人密度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性能正相关,是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指标。

工业机器人是典型的复杂性产品,集成了诸多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长,其成长将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同时,我国特定的产业结构将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机器人需求结构,为我国本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开启巨大的初始市场。

产业发展需人力资源转型

不少人担心,”机器人革命“可能因机器人对劳动的替代而冲击就业,削弱成本优势。事实上,从动态的、全社会生产体系看,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不仅不会导致失业,反且会促进长期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引入工业机器人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从事一线生产的低技能工、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操控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岗位将会增加。在产业层面上,随着产业的高端化,将会增加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相应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换言之,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将导致就业结构的高端化。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一份报告表明,在2000 2011 年间对自动化设备进行了大量投资的国家,失业率不是提高而是降低。因此,在正确认识机器人技术可能形成的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应该坚决打破对低成本劳动依赖的路径锁定,全面融入全球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快速突破和应用的浪潮。

机器人研发人才和知识型员工的缺乏,是我国迈向工业机器人时代的重大障碍。构建有利于前沿技术突破的科研体制,培育创新型人才和知识型员工,方能更好地借助机器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效能的发挥,需要工人完成从简单劳动向技能型劳动和知识型劳动的转变,要求增强高等教育学科设置调整的灵活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育。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帮助员工更新知识结构,形成人与机器之间的高效协作。

产业存在被低端技术锁定的隐忧

面对方兴未艾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形成的机会窗口,我国唯有树立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抱负,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才能逐步转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全球产业链中缺乏话语权的被动局面。

在机器人产业技术突破上,必须坚决避免重蹈轿车产业 “有市场、没技术”的覆辙,走一条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道路。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确存在着被低端技术锁定的隐忧。近年来,面对中国正在快速增长且未来潜力巨大的机器人市场,发那科、ABB、库卡、安川电机等国外机器人产业巨头,纷纷加大在中国投资和生产的力度。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快速把产业规模做大,也纷纷出台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

由于国内机器人企业起步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机器人产品在性能、质量等方面都与国外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产品竞争力弱、市场份额低、目标市场层次低。据统计,目前国外四大机器人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中国100 余家机器人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不足20%

国内机器人企业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机械部分和集成能力,而在感知、控制和智能等核心模块和零部件,以及生产机器人所需要的生产装备和检验检测装备等方面,严重依赖国外企业。如果不能在底层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技术上取得突破,机器人产业就有可能延续传统高技术产业循环技术引进的道路。

加快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一是要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主体,包括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的创新主体以及产业创新主体。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加快基础科学的突破;通过集聚海内外专业人才,建设机器人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加快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掌握基础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和自主的技术标准;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创业,搭建自主的产品开发平台;加快推进目前挂靠在大学或科研院所的机器人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公司治理改革,形成一批有活力的企业群体。

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在注重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等传统扶持性产业政策落实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政府采购为新兴技术提供初期市场,通过加快适应新生产方式的产业工人培训、认证和培养,为机器人应用提供要素环境,通过政府引导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突破的合力。在政策导向上,既要强调进口替代导向,更要积极引导企业主动走出去参与海外市场竞争,鼓励优势企业进入核心客户供应链,在高端市场竞争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避免”一哄而上快速过剩“的覆辙

虽然各地对机器人产业高度重视是件好事,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的条件。判断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看是否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包括科研资源、产业资源、人才基础;二看是否具有非常庞大的市场辐射能力,通过引进技术,建设基地,形成上下游产业集聚;三看是否具有非常明显的材料基础,有材料优势就有成本优势。

所以,机器人产业发展必须加强规范与引导。由于当前政府职能定位和投融资机制还存在缺陷,一旦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注意力被某个热点新兴产业所吸引,那么很容易造成投资过度、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因此,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角度,应当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明确提出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准入门槛,规定不允许、受限制、不鼓励的内容。

地方政府首先应当充分尊重本土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决策,以此为基础,鼓励和支持企业旨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有利于抢占研发设计等产业链高端的项目,着眼于产业链上核心产品的项目,立足于在内需市场上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完善市场环境上,为企业提供信息透明、竞争有序、诚信可靠的开放性市场。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在为发展机器人产业提供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做文章,动员和激励各类服务主体为相关企业提供融资、公共技术、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产品。

当然,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也很有必要,区域内部应当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区域之间加强信息沟通和情况交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