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化让城市生态不再徒有其表

发布时间:2015-08-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高小康    
 

这个夏天,“城市变海景”的奇观再次不期而至,几乎成为中国城市生态困境的“新常态”。关于城市内涝排水乃至整个生态环境如何治理的问题已经讨论了许多年,方案也提出了不少,但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好像还在持续恶化。

人们认为,一定是因为排水管道老化、排水标准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我们的城市才一次次经受内涝的威胁,因此结论是我们应当建设更好的城市排水系统。然而这种对症下药式的解决方案忽略了环境生态的相关性。实际情况是,城市环境中非渗透性硬质表面的大量建设和排水系统的快速运作在造成大量地表积水的同时,又迅速把污水直接排泄到河流中,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更加恶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理念有了许多创新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产生。但在许多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变成了园林化景观的形象工程建设,营造了大量“看上去很美”的绿色景观,但往往是出于片面营造形象景观的目的,而实际上却没有多少环境保护效用,有的甚至会产生反生态效果。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结果是变成了徒有其表的”绿皮“城市。

对自然要做“最小的干预”

2014年,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进入了深层探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谈到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危机时这样说道:“我们整个城市都在追求一种畸形的美,就像裹了脚一样。”他认为,“我们第一个要改变的就是对待水的态度,与洪水为友。”“十多年前在浙江台州的一条河,原来非常漂亮的一条河,蜿蜒曲折,两边全是丰茂的植被、湿地,洪水来了水就涨上来了,鲤鱼也上来了,结果水利部门给了两个亿的工程款,说做成防洪堤。工程刚做了一半,市长就接到了农民的上访,因为农民的牛没地方喝水了,原来我们的河漫滩都是成群的水牛,在傍晚时候到河里去游泳、去喝水。后来又发现小孩子掉下去爬不上来了,人淹死了。再后来发现青蛙也没了,因为湿地消失了,青蛙在河里产卵,蝌蚪爬不到岸上来了,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所以对待自然的水系统、自然的河道、自然的湿地系统,我们要做最小的干预。”

如何实现对自然“最小的干预”?对于城市内涝防治的生态化建设要求之一就是“海绵化”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化是为了应对现代都市反自然的硬质化表层带来的地表水渗透不畅和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城市生态表皮理念,即减少城市地表的硬质化处理,更多地恢复符合生态要求的土壤、植被和开放的自然排水系统,从而形成海绵式渗水的地表。

海绵化是环境生态的活化,是城市生态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理念对于城市空间建设而言所具有的意义还可以从更广义和深刻的层面理解。海绵化生态观念的提出,意味着一种更深刻甚至颠覆性的生态主义影响在发生发展,也就是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渗透性转化。

让生态理念从“前台”向“后台”渗透

海绵化意味着对自然最小的干预,同时也意味着生态建设理念向整个城市和更大区域的细微处深化。在谈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时,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提出,中国目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生态城市观念:“第一种强调视觉效果,要‘眼睛看得见绿色’。第二种是地理的概念,通常在城市地理规划中突出以环境为主题。第三种是经济学的认识,更注重从宏观层面合理配置资源。这对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空间资源的配置、城市的发展模式都有很大影响。”他还指出,前两种认识非常流行,主导了很多地方的城市发展。第三种认识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公认,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城市管理者、城市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从宏观层面合理配置资源意味着生态建设不是单纯的环境景观建设,而是在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多种要素相关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层次生态关系重构。从“绿皮城市”向“海绵城市”的改造不仅仅是城市地表的软化和可渗透性强化,而且是整个城市生态关系的海绵化,即把生态建设理念从城市前台的硬质表面向后台空间的深层、隐匿和细微处渗透。

城市的“前台”和“后台”之分是社会学家吉登斯在谈论社会空间时借用社会表演理论而提出的。“前台”是城市空间的表演层面,即通过规划建设和公共服务构建起来的城市意象,以公众感知的表面形态存在和传播。如同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一样,整个城市前台表面其实都是表象化、硬质化了的无深度层。而“后台”则是隐匿在表演层面背后的空间,常常是被市政规划建设和公众感知所忽略的阴影面,如未经规划建设的旧街区、棚户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以及其他没有获得正常居住条件的流动人口生活的特殊空间。

城市建设如果只是沿着表面的建设规划线路进行,仅仅关注被公众感知的表象层面而忽略了城市的隐匿空间,就会强化城市“前台”与“后台”之间的分离,使得城市社会两极分化和阶层板结的状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城市生态看起来是自然环境保护问题,根子却在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关系中。城市建设和管理如果只是停留在前台表面而没有向隐匿空间、生活细节、人际关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海绵化渗透、内融和活化,那么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问题都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城市的生态治理也因局限在规划所及的城市表面而失去真正具有整体关系意义的生态功能,而成为“绿皮化”的伪生态建设。

处理好复杂的社会生态关系

城市地表的海绵化看上去是一种基础建设工程,比如需要的是挖掉硬质地面材料改为软土和其他可渗水材质,多铺设引水浇灌和开放式渗水沟渠,多营造城市表面生态层等等,但事实上,这些基础设施工程的背后是城市规划建设多年积淀的复杂社会生态关系。一条道路、一片场地的整治改造实际上是和整个城市的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而要处理这些关系显然不能简单化地靠传统规划管理,更重要的是需要智能化的社会治理。

常规的社区管理是以前台空间为基础的管理:区域、道路、建筑、环境构造起的空间意象是社区管理的外延视觉形态,人口构成、社会关系、社区生活形态、公共服务供给是社区管理的内容。但当代空间管理中真正复杂的问题存在于这些管理对象的后台深处和细处--安全、健康需要,经济、文化活动,人际关系细节,生活习俗与服务等等,不仅是从每个个体以及社会单元外部所感知和进行管理的内容,更需要对社会空间内部隐匿的状态和关系的了解。

海绵化的地表生态建设背后需要的是海绵化的社会生态建设。换句话说,当代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不仅是做管理前台秩序的“保安”,而且更需要做渗透社会生态细部管理后台事务的“保姆”。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群体关系日趋复杂、公共服务需要不断增长和多样化的当代社会,城市生态建设只有通过推进政府、企业和市民之间的海绵化渗透互动,才能够实现社会各个层面的沟通,从而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普惠化和平等化。

但这种管理的复杂性和碎片性使得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难以有效操作,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供的多层次社会沟通和在云计算技术上的大数据整合,却为这种向城市后台延伸渗透的海绵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使得信息传播交流与生活服务从公共空间到个人身体、行为、家庭环境的智能化渗透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今天城市的海绵化生态建设不仅需要管理理念和策略的进步,更需要依托智能化的城市空间建设以有效实施。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