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生态建设:打着生态旗号破坏生态

发布时间:2015-08-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盛 励    
 

 

建设生态城市,是化解现代城市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趋势。然而,一些地方高喊生态城市的口号,却误读和曲解了生态城市理念,出现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观念与行为。这种“伪生态建设”现象,常常是为提升“视觉效果”的权宜之计,表面上是在保护生态环境,但实质上是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因而广受公众和专家诟病,有必要加以甄别和防范。

背离生态环境保护的初衷

“伪生态建设”的突出特点是,违背自然规律、超越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建设,从而形成不必要的浪费,完全背离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水城市大造“水景”。有的地方河流资源本来就有限,但却大量建设沿河绿地、公园等景观设施,特别是为了美化城市中心区环境,使用橡皮坝等人工建筑物将城区段的河流蓄水。建成后,晚上配上夜景灯光,城区里的河流看上去水量充沛、流光溢彩,但走出城区,下游的河道只剩下“涓涓细流”,河床大面积干涸。

除了滥截河流,还有缺水的地方不顾实际情况大建人工水景,以此增添城市“亮丽色彩”。有的追求“长度”,建设水景长廊;有的追求“高度”,人工打造高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喷泉;普通的音乐喷泉广场,已经极为常见。

专家指出,大面积的人工湖看起来很美,但不应该为了满足眼球的需要,去做实际上破坏环境的事情。比如,在缺水地方建人工湖,通常需要做严密的防渗,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水文和生态问题。城市内的人工湖把宝贵的水资源截留在城市中,会加剧下游河流断流,造成地下水补给更加困难,地下水安全和水生态系统安全都受到威胁;经过防渗处理的人工湖水流动困难,水质容易发生富营养化;在没有水生活经验的地区,城市人工湖还常常危及市民生命。

第二,大型广场遍地开花。在平原地区,一些地方在城市中心建设很大的城市主题广场,并配以代表城市标志或当地历史名人的大型雕塑,以及LED灯光设备;在山区,有些地方依山建造广场。专家指出,大广场等城市地面过度硬化带来诸多问题,比如,极易滞留地面雨水,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土壤水库功能难以发挥,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或是加剧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放大。

草坪也是一些城市广场的“重要道具”。但在一些北方城市不切实际种草坪也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负面效果。大广场及草坪容易和主干路形成风筒,造成大风扬尘、垃圾漫天飞。北方夏季晴天多,阳光照射时间长、温度高,大广场和草坪也不适宜市民乘凉。

第三,盲目引进大树名树。一些城市为应对上级检查或为迅速达到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目的,花费高昂代价,从深山或不远千里,挖掘或者购买大树甚至古树,移栽到城市。这种方式,对于原本孕育古木大树的山乡村落而言,无异于一次生态洗劫,而新的移植可能水土不服,新的生态系统难以形成。

一些北方城市还喜欢引进梧桐、槐树这样“漂亮”的外来树种。但实际上,在北方,梧桐在春天比本地树种发叶晚,而秋天又比当地树种提前落叶。槐树则很难在寒冷地区越冬,冬天一冻,到春天很容易就死。这不仅造成树木原生地自然生态和景观严重破坏,而且树木移植成活率和保存率难以保证,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第四,无止无休的生态折腾。一些地方在生态文明旗号下,今天植草坪,明天改花园,后天栽大树。这种生态折腾不但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而且成本巨大,显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更有甚者,某贫困县将对口援建城市拨付的上亿元资金用来修建了一条景观大道,后面接任的“一把手”又将原来景观大道两旁的树木全部换成珍贵的景观树木,造成极大的浪费。

症结在政绩观和评判标准偏差

“伪生态建设”的实际危害不容低估。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指出,“很多人都不假思索认为,城市中绿地越多越生态,这是错误的。绿地过多会造成土地浪费、市民生活不便,而且还需要大量建设、管理和维护成本,导致城市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方向错误和负担加重。”

有专家认为,“伪生态建设”片面追求布局上的整齐性和视觉上的观赏性,使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传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建筑生态群落,逐渐被大同小异的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超高层建筑等替代,丧失了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李迪华坦言:“大尺度的道路系统、超大尺度的广场、超大面积的水体、不切实际的绿地率,以及远离使用人群超大体量的文化设施综合体等都是典型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在这背后,是干部的考核遴选机制以及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了城市生态建设中功利化、眼前化现象普遍存在。

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评判标准不够客观,也是导致“伪生态建设”现象的重要原因。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园林城市的评选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错误的导向,造成各地城市为了看起来“绿”而盲目提高绿地总量,追求绿化与美化的形式主义。因而,从长远发展看,城市生态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城市生态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优先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保持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经济生态系统就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消耗、高效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社会生态系统就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还有专家认为,很多“伪生态建设”未经过科学、民主的论证,而是部分领导的“拍脑袋”决策。因此,必须运用制度约束政府权力,通过立法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同时,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让专家以及广大市民参与进来、充分论辩。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因而,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尽管生态城市当初是出于保护地球及人类生存环境而提出的,但它的内涵不断得到发展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城市是一个进化的定义。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生态城市并非一味强调绿地面积,但强调生物组分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抬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同时进行。大尺度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小尺度就是在交通、住宅、河流、水体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工作环境下的无公害的享受。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设计和建设时,应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再生规律,健康和可持续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从而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质量。

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城市没有固定的建设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参照样板,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迥异,要结合具体的自然状况、生态禀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格,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城市融入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正是生态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

例如,在江南水乡地区,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利用当地的河湖水网资源,发挥景观、生态、交通、供水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在西北干旱地区,就要注意节约用水、涵养水源,保留城市的独特风格,展现另一种生态城市的样态。又如,在城市周边保留一些庄稼地也没什么不好的,稻田、麦浪、青纱帐、湿地都可以成为城市风景,而且别有一番韵味。可见,生态城市没有普适的量化指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寻求“万象”中的“本质”,才是其精髓。

有学者深邃地指出,城市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应该从思考“人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出发,建设“人们可以持久生活的城市”,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便利、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这个层面看,生态城市完全可以走得更深一些,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20153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绿色化,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绿色发展,而且更加关注生活方式向绿色生态转变。

生态城市,也应当是绿色化的城市。首先,城市决策者应努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服务业这一无烟产业。在国际上,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是衡量生态城市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其次,应引导市民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再次,应把生态城市理念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

(根据人民网、学习时报、经济观察报等资料整理)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