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蓝天“刷屏”背后的百姓期待

发布时间:2015-08-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王思彤    
 

 

前不久,南京和北京都出现了少有的水晶天。一时间,微信朋友圈里、微博上,各种蓝天照片粉墨登场,产生了“刷屏效应”。

网友们如此青睐蓝天照片,一方面说明大家对蓝天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蓝天的难得。试想,假如一年365天,天天都是蓝天,又有谁会热衷于天天晒蓝天照片呢?当蓝天成为大城市的稀缺资源,我们或许更能感受到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以及百姓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

2014年度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虽比上年略有好转,但13个省辖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酸雨平均发生率为27.8%,比上年有所上升,有8个市监测到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

这样的环境,是江苏各地大力度保护环境、艰辛努力的结果。不过,这样的生态状况与百姓的期望相比,显然还存在不少差距。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江苏百姓对所在地空气质量满意率仅为66.3%,刚过及格线,而不满意率却高达33.7%。在接受百姓评价的水资源保护、绿化、饮用水质量、黑臭河流治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业污染物减排防治等各类环境指标中,空气质量的满意率是最低的,而不满意率却是最高的。分城乡看,城镇、农村对空气质量的满意率分别为58.8%79.1%,城镇低于农村20.3个百分点,说明城市空气质量问题更加严重,城镇居民不堪其扰,颇有怨言,亟待改善。

空气质量与工业污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下的一般情况是,工业越发达的地方,空气质量也越差。就江苏而言,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15万亿元,其中苏南为1.59万亿元,占了半壁江山还多些,但苏南百姓对蓝天的渴望也更强烈。以南中北而论,苏南百姓对空气质量的满意率只有56%,其中城镇居民的满意率只有50.2%,都是最低的。而且,苏南五市的不满意率都比较高,其中有城市的不满意率已经高过了满意率,而其城镇居民的不满意率更不可思议地高达63.5%

63.5%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大部分城镇居民对空气质量的现状是不满意的,就是他们在阴雨天之外,也不大容易看到蓝天白云,少有机会享受湛蓝的天空给潮湿的心灵带来的舒畅和愉悦。由此,我们不难体会他们推开自家窗户或站在高层写字楼落地玻璃前看见蓝天时的那一种惊喜,我们就能够理解他们热烈地在微信上交换演示和欣赏蓝天照片时的那一种心情。

天空由灰变蓝,不是只能靠风吹雨洗的。2014年北京就有过“APEC蓝”,南京也出现了“公祭蓝”。尽管有关方面为这两种蓝采取了督导治理、应急减排、机动车限行、工地停工、燃煤和工业企业停限产等组合式超常规手段,但毕竟能够换来蓝的效果,表明只要痛下决心,蓝天也是可以在大城市出现的。而决定蓝天多少的关键在于干部的政绩观,在于决策者到底是认为蓝天重要,还是单纯的GDP更重要?是要盲目追求GDP,还是要蓝天?是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还是对群众不满意充耳不闻?

20157月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这两个重要文件就是不以GDP论英雄的具体体现,对扭转生态恶化局面,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作者系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