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以来,不少干部感叹“为官不易”,有的甚至声称“官不聊生”。与此同时,从上到下都在训斥“为官不为”,甚至出台了整治“为官不为”的文件。种种迹象表明,一些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的确出现了“滑坡”、“决堤”等问题。干部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对于“为官不为”,很多人持“外因说”。他们认为,有的是因为不敢为,有的是不愿为,有的是不会为,根本原因是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出台以后,对干部要求高了,对作风抓得紧了,对乱作为问责严了。因为可能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于是乎干脆按兵不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种思想可能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见怪不怪。一个领导到哪去都趾高气扬,包要秘书拎、伞要别人打,干什么工作都免不了吃吃喝喝,干部习惯于在吃请请吃、迎来送往、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做事。现在,规矩陡然间紧了,要求忽然间高了,感到不适应、受拘束、不自在也就在所难免,进而选择消极抵抗,搞“为官不为”。
问题是,吃请请吃、迎来送往、不受约束,这样的环境是正常的、应该的、可以持续的环境吗?显然不是。这样的环境如果是正常的环境,长此以往非出问题不可。因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首先应该扪心自问,以前那种动不动吃吃喝喝、铺张浪费的状态,正常吗?如今规矩一紧就感到不自在,甚至失去了“革命的热情”,这是应该的吗?
其实,不管是持哪种念头的干部,都必须认清一个词--“回归”。也就是说,不管是管作风,还是改作风,都是对正常的、应有的作风的“回归”,而不是什么特殊的、新鲜的要求。在规矩约束下干事创业,这是干部应有的一种状态。作风管得很紧、要求提得很高、问责问得很严,这将是今后作风建设的新常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适应这种新常态,才是理性选择。认为作风建设不过是一阵风、心存“撞枪口”与“避风头”念头、搞消极应付的“为官不为”,都是对严管作风步入新常态缺乏认识的表现。
换个角度看,有好处的时候就“为官大为”甚至“乱为”,不惜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规矩一多就“为官不为”,这也是一个党员干部私心太重而党性不足的表现。一个党性强的干部,祸福都可以置之度外了,又怎么会因为规矩一多、要求一严就消极怠工?一些干部把“为官不为”归因于环境变了,殊不知,真正需要反思的,是自己皮袄下的“小”字,是基于精致利己主义的那个“小算盘”。一个干部如果能够胸怀天下、大公无私,又怎么会仅仅因为规矩多了就 “为官不为”了呢?可见,“为官不为”,真正的病灶在内心。
不管怎么说,严管作风已经步入新常态,这是现实,也是需要。对党员干部来说,适应新常态,进而超越新常态,在干事创业、勇于担当中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最终有所作为,才是应有的选择。
(作者系新华日报主任记者)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