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国人而言,农民不仅是一份职业,还是一种身份,德国农民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
当农民,工作和生活令人羡慕
在德国当农民意味着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一般而言,事少、钱多、离家近是人们通常衡量好工作的标准,而作为一名德国农民,这三者结合得不错。事不算多。德国强大的制造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农机具,农机具的普遍应用,使农民的劳动强度比一般白领大不了多少,某些种植业农民更是有大段的农闲时间。钱不算少。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在3.6 ~5万欧元之间,总体属于德国中上水平。去年英国《镜报》曾报道过一件趣事,德国弗莱堡56岁的农场主罗兰·盖格尔在自家农场张贴告示,要为自己200公顷的农场找一位女主人,这事被当地一家报纸报道后,罗兰收到海量回复,数量之大,以至于他向媒体傲娇地抱怨女士们的热情已经影响到日常工作了。离家近。这是毋庸置疑的,多数农场是生产和住宅的统一体,简直不能更近了!
在德国当农民意味着拥有美好的生活环境。德国西南部乡村富绰、安逸的生活尤为令人着迷。新鲜的空气、如画的风景、方便的生活,再加上高品质的居住空间,令不少德国人愿意以乡村为家,只因为稻粱谋,才不得已每日奔波城乡间。于是,乡村人口开始增长,最好的医生都来到郊区开诊所。乡村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堪称丰富多彩。典型的德国农村里,几乎每个村都有“音乐协会”、“足球协会”、“唱诗班”等组织,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们每周聚会交流。下午茶时间,男人们坐在街边喝啤酒聊天,一派悠然景象。节日里,男女老少陆续来到广场,布置好啤酒饮料车和烧烤快餐摊,伴着音乐,年纪稍长的人坐在一起畅饮说笑,年轻人站成一圈碰杯豪饮,兴致高涨时,干脆唱起民歌……
在德国当农民意味着没有后顾之忧。从各种民间组织到保险公司再到政府,这三层组织为农民的切身利益保驾护航。第一层:众多民间组织。农民协会、农业合作社等诸多机构帮助维护农民利益。德国农民协会下设有300多个地区性的组织,从“种”到“收”,从提供信息到农资供应,协会向全国九成以上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农业合作社以提供低息贷款、规范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标准、帮助农民以低价使用大型农机具等方式,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层:德国农业社会保险联合总会。德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的医疗、养老、意外伤害等保险由专门的农业社会保险联合总会承担,覆盖到每个农民,为之竖起风险防范墙。第三层:欧盟、德联邦和州三级政府。不低的农民收入中,有50%左右来自政府补助,这使德国农民保持了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和抗风险能力。最近,欧洲农产品因为配额放开而产量大增,加上俄罗斯减少60%的欧盟农产品进口,导致欧洲农产品价格大跌,德国也未能幸免。为此,欧盟立马拿出额外的5亿欧元补助,安抚农民受伤的口袋。
职业高门槛,城市学生爱农业
这么好的工作,当然受欢迎。但在德国,要从事农业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可是个高门槛的职业。德国国家电视台一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农业学科不仅是几个报考热门专业之一,还入选就业率最高的三大专业。大学报考门槛相当高,要有优秀成绩和半年以上农业学徒经历,常常是10 ~15
名申请者竞争1个名额。生源除了“子承父业”的未来农场主之外,竟有八成来自城市,他们毕业后无需担心出路,做农技员、搞农机设备、当“村官”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政府对农业大学毕业生创业有额外优惠措施,如前6年可减免税等,不少毕业生选择当农场主。总体而言,九成以上的农业大学生毕业后扎根农村,学以致用前景好。
当普通职业农民虽然用不着读大学,可政府的要求也不低:任何农民都必须在农业专业学校接受至少两年的教育,才能持证上岗;对农场主要求更高,即使是一个有长期务农经历、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农民,也需要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通过国家考试后,才能获得独立经营农场的资格。农场主如果想扩大仓库、牲畜存栏,都需要政府的许可。想取得许可,就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
这么繁复、琐碎近乎苛刻的条款,政府是不是管太多了?其实不然,政府的要求基于德国农业的实际。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体,得益于高度机械化,一般中等规模的种植养殖农场基本由家庭成员维护,只在农忙时请些临时工,不多的农民就可以管理大规模农场。占总人口2%的农民管理和维护占全国总面积一半的农业用地,平均每个农民养活140人,他们使德国成为欧盟第三大农产品生产国。高度机械化要求农民能使用、保养多种农机具。农业职业培训中,就大量涉及先进农机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农场主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收益,除了要懂生产,还要学习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甚至期货交易,这些都属于培训内容。德国农场供销已实现电子化,大型粮食贸易公司每天公布大豆、玉米等的收购价格,农场主浏览期货市场的行情后,一旦觉得价格合适,就可以出售。购买农具、种子等也大多通过网络完成。因为学有所用,农民非常愿意参加各种培训。
政府扶持力度大,农业有可持续发展力
和所有的发达国家一样,德国也采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帮助和保护农业生产,反哺形式是政府直接向农民发放带激励性质的各种补贴,这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德国政府规定:只有掌握了各种农业技术,取得农业师傅资格,成为职业农民后,才能享有政府对农民实行的各种补贴政策;只有当上农场主后,才可以得到政府的专门补贴……这有力地引导了农业和农村向知识型、高科技发展,增强德国农业的全球竞争力。
德国的农业和农村除了为本国提供食物以外,还具有保护自然资源、美化乡村景观等功能,这使得环境保护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目的。因为传统方式获得粮食要用化肥和农药,对土壤环境不好,政府鼓励采用少耕、休耕方式保护土壤,在农业用地上种花、种草、种树,这一政策在美化乡村风景的同时,还顺道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政府积极鼓励生态农业,要求生态农场主在耕作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除草剂,而采用传统耕作方式,辅以合理多样的轮作、间作来提升土壤肥力。牲畜由栏笼饲养改变为自然放养,用天然饲料喂养,并严格控制数量,不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这些看起来非常奢侈的生产方式由政府买了一半以上的单,普通种植业每公顷政府补贴250欧元,生态农业每公顷再加100~200欧元。同时,政府对生态农业的监管相当严格,要求生态产品在转为生态生产方式6个月后验收合格,才可以贴上生态产品标识在市场上出售。一旦发现农民违反规定,政府不但要取消补贴,还要予以罚款。由于生态农业农民5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政府补贴,补贴一旦被取消,农产品就无法与其他农场主竞争,有破产的危险。
尽管德国农业发达,农村生活也美好,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理通行于整个世界,对于出生于乡村的年轻人而言,城市总充满了希望和无尽可能,总希望去闯一闯,于是,难免出现有些农场后继无人的局面。对此,德国人很有紧迫感。各地都费尽心思组织各种农业展会。家长带着孩子们在巨型拖拉机上爬上爬下,在家禽家畜体验区与动物开心互动,孩子们可以抚摸和喂养奶牛、怀抱毛茸茸的小羊、与萌态十足的羊驼“对话”……展会看上去就像农业主题的游乐园。这些展会打开让城市人、特别是儿童全面了解农业的窗口,唤起了人们心底的土地情怀,使这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现代人心中扎下了根。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