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对接国家战略“先手棋”

发布时间:2015-10-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周忠丽    
  

善于抓住发展机遇,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抓住了三次重大历史机遇。当前,新的机遇正在敲门。

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诸多重大发展战略先后在江苏密集叠加。江北新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江苏沿海开放等战略分别以江苏某一区域为重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不仅覆盖了江苏全省,还包括与辐射了与江苏有紧密关系的其他省市;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则把江苏作为战略交汇点。

这些重大国家战略在江苏的密集叠加实施,不仅凸显了江苏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更蕴含了巨大的战略红利,为江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提供了诸多契机,如果抓住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江苏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

在新常态背景下,对江苏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首先需要深挖江苏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借助国家战略叠加的红利,抢占发展的先机。

地理区位优势。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通江达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近些年江苏通过成功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从欧亚大陆桥建设到沿江开发,从沿海发展战略到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为江苏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南地区发挥本地产业基础,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已成为我国重要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整体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依托沿海发展战略,利用国内外贸易集散地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海洋港口,已形成近4亿吨年吞吐量的重要沿海港口群,并带动沿海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化工、医药、物流等产业发展。沿江地带形成南通、太仓、张家港、江阴、镇江、南京等港口群,极大促进了长江物流发展。徐州和连云港通过陇海经济带发展政策,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借助徐州陆路和连云港海陆交通枢纽优势,已初步形成集机械、重化工、医药、物流等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区。

经济实力优势。2014年,江苏省的GDP总量6.51万亿元,人均GDPGDP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税收收入、第二产业总值和进出口总额都处于全国第二位。总体而言,江苏省经济形势较为乐观。并且,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全国领先。江苏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占全国40%的份额,船舶工业占有世界市场20%的份额。同时,江苏也是海外工程承包大省,其中,建筑业发展成效尤其突出,江苏已连续5年保持建筑业产值全国第一。

对外开放优势。江苏充分利用地处沿海的地缘优势,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全面对外开放,构筑了开放型经济规模大、层次高、整体带动性强的显著优势。一是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同时,近几年江苏企业“走出去”步伐迅猛,境外产业合作区建设不断加快,江苏企业主导建设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国首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首个建立双边政府协调机制的合作区。2014年江苏又在印尼设立了首家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区。二是互联互通设施建设进展迅速。2013年,苏州市开通了苏蒙欧五定班列;20145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首个实体项目的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启用。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连云港和徐州根据自身的地理和产业优势,加快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

创新能力优势。早在200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到2015年建成创新型省份的重大决策;进入“十二五”,进一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将创新驱动上升为核心战略。2014年,江苏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2%,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数名列全国第一,创新要素投入、创新成果、新兴产业成长名列全国第三,凸显了江苏省的创新能力优势。

国家战略在江苏如此密集叠加,这在江苏历史上还未出现过,越是难逢的巨大历史机遇,政府越有积极作为的空间。政府要抢抓机遇,主动对接,找准国家规划部署与江苏发展实际的结合点,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与引导,并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

注入发展新动力。进入新常态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亟需新动力、新平台、新体制,江北新区不仅是南京的新区,更是江苏乃至全国的新区,其战略定位旨在打造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以此为契机,要加快自主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在江苏形成“两极”:一个是以南京为核心的创新极,有科研院校资源;一个是以苏州为核心的成果转化极,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引导原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自主创新的新型经济模式转变。

形成增长新理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为江苏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江苏应以新的理念加入国际大循环,同时“点线面”都要抓,把“东方桥头堡”连云港、长江入海口的苏州、南通作为“两带一路”战略的新的增长突破点,积极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同时,进一步的开放也为海峡两岸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与空间。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江苏扩大对内开放提供了机遇与便利,江苏要努力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促进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使生产要素由低效率组合转向高效率组合,全面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增加经济增长的含金量。

拓展发展新空间。江苏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发挥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各项重点任务,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长江深水航道工程和重要港口建设,在产业转移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以沿海带动内陆,以转移促进转型,在转型中提升江苏经济发展的创新成分,实现产业转移和转型的双赢。另外,江苏要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同构筑长江流域自主创新产业链,共同推进长江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实施开放新模式。江苏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要变以往“资本输入-产品输出”的模式为“资本输出-利润输入”的新开放模式,实现资本与利润的良性循环。加快与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当务之急要抓紧遴选一批基础好、可行性强、见效快的重点项目。同时,调整优化商务发展资金的使用方向、正式启动企业国际化基金、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展会比重、推动有条件的开发区“走出去”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提升江苏的国际影响力和国民生产总值。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