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5-10-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战炤磊    
 

从江苏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值贡献、就业吸纳、结构优化、创新引领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来看,加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新要求。但新常态下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新问题,需要理性把握和正确对待,并且采取有利于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新思路。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合乎新常态对经济新增长点的新要求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换挡至中高速,但是调低增速目标并不是不要增长,其前提是实现增长质量对增长速度的替代,而且需要在增长速度的转换中实现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因此,新常态所要求的新经济增长点,不仅要能够保持较高速度和较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要合乎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单纯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实现快速增长。同时,还要对相关产业具有广泛的联系效应,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属性和江苏实践来看,其完全合乎新常态对新经济增长点的新要求。

其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的工具支撑,密集使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完全合乎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其发展壮大能够直接在增量层面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几乎涵盖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因而能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联系带动效应,进而通过促进农业和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而间接在存量层面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鲜明的创新属性,其发展过程高度依赖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同时以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诸多细分行业还能够为各类创新提供良好支撑。因此,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从需求层面激发创新活力,而且能够从供给层面提供创新效率,从而引领整个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

其二,江苏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生产性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3万亿元,增速为12.8%,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3.2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7%。这说明,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具备相当大的体量规模,并且增速显著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符合新经济增长点的规模基准和增速基准。伴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发展而不断涌现的新兴服务业态,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效应不断增强,而且这些新兴的细分行业在整体经济形势相对低迷的状态下仍然能够实现较快的增长,逐渐具备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特质。以当前正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服务为例,截至2014年底,江苏各类市场主体开办的网站已达到23.9万家,全省主要网络交易平台交易规模达4415.29亿元,同比增长10%。而为电子商务提供基础性支撑的快递服务业则呈现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2014年,江苏快递业务量、快递业务收入分别为14.8亿件、201.1亿元,增速分别为50.8%40.6%,其中,苏州、南京均位列全国十强。此外,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科技服务业和软件服务业也保持在快车道行驶,从而使生产性服务业同时符合新经济增长点的增速基准和创新基准。2014年,江苏科技服务业总收入1047.2亿元,同比增长24%

新常态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着新问题

第一,规模扩张速度遭遇紧缩环境的制约。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滑,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物质生产部门特别是制造业的低迷,使得主要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同时,金融系统的风险和资金压力持续增大,税收增速放缓也使得财政资金捉襟见肘,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流入也大幅放缓。显然,市场需求和投资的双重萎缩,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产生严重制约。2014年,江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2.3%29.1%,而2015年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2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勉强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第二,产业和企业层面的规模效应均有待提升。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而且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当前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尚未达到30%,而美国这一数据2009年已经达到35.3%。即便按照2020年的规划目标,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8%,而假设届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0%,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仅为29%,与美国仍有很大差距。同时,生产性服务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限,且平均规模偏小,不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以科技服务业为例,2014年,全省科技服务机构的平均收入仅为5448万元,而2015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仅有3534家,平均收入仅为3081.8万元。

第三,结构层次偏低的困境亟待突破。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江苏制造业的诸多结构性特征和问题也传递到了生产性服务业,从而使得制造业领域的“低端锁定”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演化为“低端绑定”。从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来看,规模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三个行业合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15%左右,但其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密集程度都不高。作为服务业高端组成部分的科技服务业,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勉强超过1%。互联网和快递服务等新兴业态虽然增速较快,但对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却较有限。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对邮政业务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2014年快递业对全省邮政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5%,但是如此严重地依赖一种附属性的劳动密集型的业态,不仅说明邮政系统的增值业务发展缓慢,也会给邮政行业的长远发展带来隐患。

新常态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采取新思路

第一,完善支撑体系,化解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瓶颈约束。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和各类产业基金流向生产性服务业,鼓励银行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和业务拓展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突破生产性服务业的资金瓶颈。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完善多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优秀人才的培养步伐;扫除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突破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瓶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集中攻关和协同创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突破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瓶颈。

第二,促进融合发展,优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结构。强化产业融合,鼓励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互动,既依靠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所派生的高层次需求来牵引生产性服务业的演化升级,又依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的繁荣发展。敏锐把握物质生产部门转型升级所引致的新的细分市场,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不断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条,依托“互联网+”等手段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在良性的新陈代谢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结构优化。强化管理创新,完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提高品牌运营效率,切实提升生产性服务的质量及企业竞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第三,培育特色集群,提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绩效。强化集群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明确集群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总体思路。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园区的转型升级,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中观环境,建设一批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园区,通过物理空间的集聚促进集群效应的发挥。立足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禀赋优势,选择某个或某几个细分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特色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发挥产业集群的创新孵化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绩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演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