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步迈向黄金期的生产性服务业

发布时间:2015-10-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王 婷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当前,在服务业总体供给规模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对滞后,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亟待加快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成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近日,国家发改委连续发文,认为中国经济“缓中趋稳”,未来发展“仍有支撑”。所谓“支撑”,一是来源于消费的提振,二是在于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是得益于新兴产业的逆势上行。当前,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经济在转型升级中步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增速总体呈现放缓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逆势而上,有效弥补了第二产业增速放缓对经济稳定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渐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我国工业化进程正由中期向后期迈进,制造业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产能过剩、效率低下、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部分企业举步维艰、区域疲态尽显,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更是处于要素投入与产品低端锁定的窘迫状态。转型升级成为保持活力、创新增长的必然选择。

同时,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变目前农业发展效率低下、服务成本过高、专业化程度低、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农业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是从工农业生产部门中独立和分离出来的,作为工农业和服务业之间相融合的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性。这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的联动效应将对整个现代产业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较于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几个关键性特征。首先,从投入产出视角进行观察,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的是中间产品而非最终产品,中间投入性和高产业关联性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链中扮演着“粘合剂”的角色。其次,回归到产业属性视角来思考,生产性服务业是提供专业知识的产业,服务范围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例如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营销环节等,其产出往往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具备高人力资本性和高知识资本性。除了以上内生属性,生产性服务业在后期发展壮大和调整升级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产业集聚的地理特性。由于分工日益细化带来的规模优势的显现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带来的空间制约因素的解除,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产业集中分布的态势。


以上特性意味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意义重大、重点明确。第一,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性和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摆脱高产值+低附加值和低端制造+低端服务的困境;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高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市场创新活力,有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聚集性意味着我们需要聚焦大城市或城市中心区域以及制造业高度集中的地区,这些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正外部性更为明显,发展潜力和空间也更为巨大。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江苏省将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快了服务业升级发展的步伐。江苏作为经济和制造业大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制造业需求的促进,同时也因为现阶段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而受到相应制约。尽管如此,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仍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也不断优化,对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社会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行业规模扩大。2014年,江苏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396.5亿元,首次超过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3%,高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6.7%,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14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62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7%2014年这一比重提高为28.6%,上升了0.9个百分点。


就业持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主要行业,据《江苏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2005年,这六大行业统计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合计为85.84万人,到2013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181.96万人,从业人员数上涨了112%。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新兴服务业从业人数相较于2005年,均出现了大幅上涨。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增速相对较快,且结构不断优化。按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915.3亿元,增长10.6%,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4%。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5713.4亿元,增长14.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7%

按行业发展情况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较为稳定。由于地理区位因素和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历来是江苏地区的重点产业之一。金融业发展迅速,地区GDP占比由2005年的2.6%提升至2013年的6.4%,金融业正逐渐成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柱性行业之一。房地产业发展略有波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明显,新兴服务业占比在逐年上升。


生产性服务业迎来创新发展机遇期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意味着重点领域企业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今年4月,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江苏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可谓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园区提高集聚区发展水平,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江苏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实施意见》规定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任务:促进重点产业提档升级,突出抓好规模实力优、带动作用强的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六大重点服务产业。同时,立足江苏实际,培育壮大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和标准化等6个服务业细分领域和行业。


《实施意见》同时也明确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保障机制,包括扩大改革开放、完善土地和价格政策、创新金融服务和完善财税政策等四条举措,通过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营造有益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