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到过日本的人,都会发现那里山明水秀、街道整洁,连雨天路面的积水都清澈见底。日本是怎么做环保的?
日常生活:骨子里的节能环保意识
传统的日本人骨子里注重节俭,凡事精打细算。他们很少浪费粮食,普遍使用节水龙头、卫生洁具,普及节能灯。自驾车多数只在家庭外出游玩或超市买东西时使用,即便用,也尽量做到不急起步,不猛加速,以保持所谓的“经济速度”。日常生活中,稍微称得上奢侈的行为大概就是泡澡。日本人喜欢泡澡是出了名的,但他们特殊的泡澡方式并不费水——即一家人洗涮干净后,依次用同一缸水泡澡,接下来再用泡澡水洗衣服、浇花、冲厕还能再省一笔,不少日本人正是这么做的。
政府也同样注重节能。公厕提供的免费卫生纸都是用回收纸制成的。政府还提倡民众夏天穿便装,将室内温度由26℃调到28℃,推广饭店就餐使用消毒筷子,以及开发环保住宅、提倡环保旅游等。
和节能意识同样强烈的还有植根于日本人灵魂深处的环保意识,这又外化为种种环保行为。在2014年6月15日上午的巴西世界杯小组赛上,日本队负于科特迪瓦队,赛后在球场里拎着蓝色垃圾袋冒雨收集垃圾的日本球迷成为各国媒体热议的焦点,被全世界“点赞”。
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最突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民众认真地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甚至把是否正确分类垃圾并严格履行作为评判公民道德和责任感的重要标准。从1980年开始,日本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垃圾至少分成6类,有些地方分为数十类。外国人在日本生活,第一件要学会的事就是倒垃圾。果皮、菜叶以及食物残渣需沥干收好放入“食品垃圾”桶;生活废纸、牛奶果汁的纸质包装盒等放到“可燃垃圾”桶;塑料袋、泡沫等则要放入“不可燃垃圾”桶;饮料瓶要分成玻璃、塑料、铝等材质单独处理;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还有专属小筐。这只是分类而已,还有诸多注意事项,比如纸箱要拆开铺平打捆;锋利的物品要包好并贴上专门警示标签;一只袜子是“可燃物”,成双且没破的袜子则是“旧衣料”……此外,丢垃圾的时间也有要求,一般早上八点之前,若不幸错过时间,则必须带回家第二周再扔。
如此复杂的垃圾分类,听起来都让人抓狂,更不用说施行了。但在日本全社会的认可和维护下,人们认真履行着并积极传播相关知识。儿童从小就由母亲教导学习如何区分和处理垃圾,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居民搬到新的小区,物业都会呈上厚厚的倒垃圾辅导手册,图文并茂,巨细无遗;不少垃圾处理站还兼职为青少年作环保知识宣传;由环保志愿者组成监察队遍布全国,专职负责搜索违规垃圾袋,将之“遣返”并且对垃圾主人进行再教育;为保持城市的整洁,日本街边的垃圾桶并不多,许多人甚至养成把外出时产出的垃圾带回自己家的习惯。
曾有旅日国人亲眼目睹一位6、7岁小女孩踮着脚咨询前台的服务员,旅店房间里只有一个垃圾桶,该如何扔垃圾。服务员笑眯眯地请她不用担心,因为一般旅客垃圾数量种类较少,服务员会收走后再予以分类,小女孩这才放心跑开。
工业技术:环保强有力的支撑
日本以技术立国,新能源、节能、电动汽车等技术领先世界,技术成为环境保护强有力的支撑,帮助形成以“不产生废料垃圾”为终极目标的良性循环体系。
日本政府每年对企业的节能产品进行评估,表彰行业内最节能的产品,并加以宣传推广。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日本厂家节能技术革新蔚然成风,各类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拿丰田公司来说,2014年量产上市的氢能源燃料电池车“MIRAI”,通过氢和氧化学反应来驱动行驶,只产生极少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被视为终极环保汽车的代表。除了产品环保,丰田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也力求环保,生产基地的厂房顶部配有带自洁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墙面涂料耐脏且可以净化空气;厂内小池塘里养观赏鱼用的是经处理的工厂废水。
垃圾处理是日本环保技术应用的典型。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垃圾处理技术,繁复的垃圾分类只是其初期阶段。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发酵处理,使之自然降解的同时还能发电;铁、铝、塑料、废旧报纸书籍等资源垃圾回收处理;废弃电器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热值较高的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处置。
其中垃圾焚烧技术令人称道。在前期分类中,塑料、电池等燃烧时会发生危险或产生有害物质的垃圾已经完全排除在外,这大大降低了焚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排放量。在此基础上,日本一些著名环保企业,致力于高效率发电和能量回收方面的研究,多段抽气、高温高压、外部燃料加蒸汽升温、喷射活性炭等多项技术的应用,提高燃烧效率,减少二噁英等有毒物质排放。焚烧产生的热量被用来发电或供给热水。绝大部分燃烧后的物质都被回收用以生产肥料和环保水泥。
法律及行政:环保的保护伞
民众的自觉,技术的强大,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法律的约束。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环境公害问题日益突出。“三大公害病”出现后,受害群体启动了大规模的法律诉讼,媒体也参与进来追踪报道,许多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反污染民间组织,有力地推动环保立法的发展,《环境事业团法》、《水质污浊防止法》、《都市绿地保全法》、《环境基本法》等环保法律条文相继颁布。上世纪末的东京大气污染案中,民众督促政府尽快设定针对PM2.5的环境标准,这直接导致2009年号称“全球最严格”的尾气排放规定的制定,该规定要求日本汽油和柴油的含硫量降至10ppm(即中国标准的1/15)以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于2000年6月2日颁布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这促使日本朝循环型经济社会方向发展。工业化后的日本遵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模式,经济开发与环境破坏并行,而循环型经济社会特征是“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由此,日本政府的环保宣传从以前的1R(recycle)转变为3R(reduce、reuse、recycle),Reduce即减少天然资源消耗,Reuse即对同一物品尽量长期反复使用,Recycle即回收和重新利用。这样,民间传统和政府倡导就高度统一起来,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也使得在我们看来繁复的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得以顺利开展。
当然,政府的奖惩制度也必不可少。政府要求所有商品的包装上都必须注明其所属的垃圾类别,如啤酒罐上除了“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的字样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这是铝制品,请您配合回收”。为鼓励民众使用新能源车,日本政府为上文提到燃料电池车“MIRAI”提供约1/3的购车补贴,同时,还补贴建设该车所需“加氢站”的一半费用。除了补贴,政府也有重惩警戒。东京都政府曾规定达不到排放标准的柴油机汽车禁止在东京都内行驶,罚款高达50万日元,乱扔垃圾也有不菲的罚金。
正是整个社会强烈的环保意识、先进的环保技术加上完备的环保法律和行政手段,这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才有今天日本的碧海蓝天。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