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仗马不鸣到万马齐喑

发布时间:2015-12-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王丹誉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奸相李林甫召集全体谏官开会,并训诫:现在英明圣主在上,群臣顺着圣意都跟不上趟,你们就不要多言了。各位看见大殿门外皇帝仪仗队的马匹了吗?只要它们不吭声,老老实实站在队列里,就可以吃上等草料,一旦鸣叫一声,立即就被喝斥拖走。那时,它们再想吃好料就不可能了,再后悔也没用了……补阙杜璡上书言事,随即被李林甫贬为下邽县令。此后,唐朝谏官进言的渠道就此堵塞,大唐帝国也开始进入了空前压抑的沉闷时期。

身为谏官的杜璡上书言事,本是分内之事,又是为江山社稷而言,何罪之有!而作为宰相的李林甫却为一己之私、一时之快,竟将这视作向自己权力的挑战,向自己地位的叫板,向自己权威的发难。这位敢为天下先的谏官被李林甫视为向皇权发出咆哮、惊驾失仪的仗马,当作不听招呼的异己,逐出长安,打入另册。李林甫以此向朝廷百官示威风,给天下万民颜色看。

仗马是唐朝皇帝仪仗队的专用马匹。仗马不仅要求血统纯正、品种优良、身材健硕,还要求举止优雅、性格温顺、听话规矩,既不能嘶鸣,更不能尥蹶子。因为那样不仅有损皇帝的威仪,还会惊扰圣驾。可见,李林甫为堵塞言路,以仗马喻谏官真是煞费苦心。这个比喻别出心裁,也确实达到了他堵塞言路,蒙蔽圣听,进而博得皇帝宠幸,巩固自己地位,独揽朝政的目的。作为言官的谏官们慑于李林甫让“仗马不鸣”的淫威,纷纷缄口不言,朝廷百官自然也不能多嘴,他用“仗马不鸣”使得万马齐喑。

李林甫从开元二十二年(734)至天宝十一年(753年)死去,在相位十九年。他这十九年是“杜绝言路、掩蔽聪明”的十九年,也是酿成天下即将大乱的十九年。他死后一年多,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不复存在,开元盛世成为明日黄花。唐玄宗不仅因此失去帝位,而且沦落为颠沛流离的流亡者,大唐江山被叛军席卷大半,大唐社稷风雨飘摇。从表面上看,安禄山在一夜之间就率领河北三镇反叛朝廷,直扑两京,长安、洛阳几度沦陷。但仔细想想,几十万叛军,河北三镇这么大规模的反叛绝不可能在一夕之间生成,也不可能一下子形成如此大祸。事实上,安禄山在河北也苦心经营多年,招兵买马几十万。这都是仗马不鸣,继而万马齐喑,下情不能上达的后遗症,万马齐喑掩盖了安史之乱策划、动员的全过程。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唐玄宗也许没有意识到:安史之乱只是仗马不鸣引发恶果的冰山一角,仗马不鸣给以后官场、制度、世风等方方面面都开了一个坏头,起到极坏的示范作用。

自李林甫让仗马不鸣,大唐帝国进入万马齐喑的低谷。之后,历代陈陈相因,到晚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国已陷入万马齐喑的黑暗深渊。中国就这样从历史的鼎盛时代,一步步沦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无边苦海。难怪48岁的龚自珍仰天长叹,振臂高呼:“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他呼唤能有一匹仗马发出第一声嘶鸣,打破沉闷,唤醒天下万马,都能发出阵阵长鸣,相互激励,互相加油,你追我赶,奋勇当先,以此来治愈千百年来的老病陈疴。这吐露了近代很多有识之士的心声。

(作者单位:中国言实出版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