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5-12-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潘时常 朱菊萍 焦金芝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引擎。虽然江苏发展“互联网+农业”有着许多优势和机遇,但目前仍需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加快实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加大近期计划的实施力度,加快推进江苏光纤进村入户工程。设立省、市、区县、乡镇、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农业信息网络,为江苏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网络基础。鼓励企业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把农村电子商务配套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打造各具特色的“淘宝村”。

围绕发展重点做好配套服务。一是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二是推进农业互联网体系服务化。构建涵盖乡村服务站、服务员、乡间货运的,具有全新服务理念、全新服务方式的云农场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农产品营销电商化。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重点支持苏中、苏北市(县)淘宝馆建设,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百镇万村”的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同城配送,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消费需求;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实现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快捷、高效、安全。四是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建成集农业产业分布、耕地资源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资监管、土地流转、农机作业调度、农业项目管理等于一体的江苏省农业大数据中心,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

整合资源推动互联网农业做大做强。一是实施网络平台整合工程。二是实施乡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在全省选择20个临近路港、方便集散的园区,配套提升冷链设施水平,建设区域冷链中心。三是实施乡村道路交通升级工程。使原先仅供小型车辆通行的农村路桥也能让大型交通工具“出得去”、“进得来”,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四是实施乡村休闲体验旅游工程。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作用拓展衍生农业的多重功能,开发专项体验之旅,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养老健康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精髓,发展高端增值农业。

构建互联网农业的推广机制。一方面构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互联网农业传导机制。以全省现有20个国家级、9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平台,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示范服务作用,带动成千上万的农户加入进来。另一方面建立全方位服务网络。尽快制定《江苏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扶持泰州、无锡、南京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业物联网及50个互联网农业高新技术项目,打造江苏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在众多经营主体复制推广。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积极试点灵活应用国家政策。确定一批市、县、乡在互联网农业不同领域进行试点,对探索成功的经验迅速推广。二是加强“互联网+农业”相关地方立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三是实施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工程。争取5年培养100万职业互联网新型农民。四是探索“互联网+农业”资金渠道多元化。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用众筹融资、网络销售金融产品、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降低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支持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