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5-12-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胡国良    
 

目前我省国企改革还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一是国有企业家底不清。据省国资委统计,到2014年末,省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40121亿元,其中市县二级国有资产占全省国有企业比重接近80%。但国有企业到底有多少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二是承担不同功能的国有企业有哪些也不清楚。江苏把国有企业划分为公共服务类、特定功能类以及一般竞争类三种类型。但这三种类型划分的科学标准、依据缺少可操作性。三是国企整体资本证券化率有待提高。四是公司法人治理、管理层激励机制以及与党委领导之间的关系还有待理顺。有鉴于此,江苏需要按照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循序渐进深化国企改革。一方面,政府要从“管企业”、“管资产”转向为以“管资本”为主,使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要根据省情特点和存在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以市县为重点,率先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江苏不仅国有经济比重大,而且市县国有经济占了80%左右,从功能上看,市县国有经济更多是一般商业性企业的国有企业。所以,从市县开始率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符合中央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这里需要总结上世纪90年代国企业改革的一系列经验教训,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二是以资本监管为抓手,淡化国资监管的行政性色彩。当前国有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制约在于缺乏现代国资监管制度的匹配。为此,需进一步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从过去的资产监管过度到资本监管。此外,要加强经营预算制度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切实避免国资监管部门的行政化、监管行为的官僚化、监管能力的非专业化。

三是增强国企改革容错机制的有效性,防止其功能异化。江苏在国企改革《意见》中,提出了“容错机制”,为了增强国企改革容错机制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监督机制,尽量避免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失误;必须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及时有效的纠错机制,一旦动态评估发现问题,即启动纠错机制,避免进一步损失。

四是加快配套改革,强化各项改革之间的有机衔接。重点工作包括:提高国企透明度,发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以弥补垄断国企出资人不到位、外部市场约束软化的不足;严格区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硬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国有出资企业的约束;行政权力淡出要素分配领域,让不同市场主体面对同样的要素成本,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国企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能力。

五是完善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分层、分级考核机制。将董事会的长期战略绩效考核与经营层短期经营业绩考核相结合,实现长短结合、分级考核、逐级约束。依法制定重大经营决策管理程序,明确投资项目决策者和实施者应承担的责任,建立重大经营决策的专家论证制度,同时建立投资预警制度,防止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对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应向董事会追究责任。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