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江苏经济提质增效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5-12-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戴跃强    

江苏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核心是建设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制造业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生产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培育和形成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动能。

发展智能制造,对江苏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在新的浪潮下,江苏的制造业要紧跟时代趋势,抓住智能制造机遇,加速转型,这对保持竞争力、强化新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提升江苏制造核心竞争力。基于互联网形成开放性的智能制造新模式,能够为企业获取用户创新需求提供便捷渠道,通过协同创新、微创新、融合创新等多种技术创新方式全方位整合人才、资金、科技等创新资源,发挥各方创新潜力,实现研发设计与生产管控的无缝对接,突破制约创新创造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高端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生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江苏工业产品附加值。智能制造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客户需求,让原本以企业为中心的产销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实现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使江苏制造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有利于重塑发展优势,提升江苏制造国际影响力。只有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推进互联网制造模式创新和服务业态创新,实现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在新的起点上提升技术和制造服务能力,重塑竞争新优势,才能真正提升江苏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有利于实施科学管控,提升江苏工业劳动生产率。智能制造强调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物流和服务全过程实施智能化科学管控,将人的主观能动与市场需求、智能机器有机融合,形成精益制造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达到生产服务管理最优化、智能化、自动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投入和劳动强度,有效改善生产环境、安全监控、污染排放,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推广应用和发展这种新模式,有助于江苏突破产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瓶颈,加快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践行智能制造,在江苏工业领域初见成效

作为制造业强省的江苏与工信部实施战略合作,积极实践智能制造,成效初显。

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江苏人力和科教资源丰富,制造业规模庞大,经济实力雄厚,经过多年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城镇光纤覆盖率达到95%,建成通信基站19万个,4G网络全面进入商用,5G、未来网、云服务等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研发有望实现突破。

智能车间建设示范效应明显。一大批企业出于降本增效等考虑,已开始提早谋划、主动推进智能制造,建成了一批智能化车间,部分企业具备了智能工厂的雏形。今年我省首批推选了70家示范智能车间,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投入83.8亿元,应用生产机器人2000多台,替代用工近2万人,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如康缘药业建成智能化中药提取精制工厂,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近50%;天合光能建成光伏电池及组件智能生产车间,巩固行业全球领先地位;无锡一棉利用物联网监测监控生产过程,并和企业局域网、互联网、移动网融合,实行管控一体化。

高端智能产业基础较好。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及物联网发展迅猛,埃斯顿机器人伺服系统、汇川高性能驱动装置、美新半导体微机电系统等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核心部件取得突破;软件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形成无锡、苏州、南京为主体的物联网产业布局,建立多个云服务平台,组建了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联盟,对智能制造具有强力支撑作用。

服务支撑体系较为完备。支撑智能制造的服务平台十分重要,我省已有像南瑞继保、华云数据、天奇自动化、徐工信息技术、艾博机器人等一批为智能制造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软件服务、系统集成企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服务江苏智能制造发展的软硬件实力较强。

推进智能制造,为江苏经济发展助添动能

智能制造推动江苏制造业迈上新台阶的同时,也为江苏经济添薪加柴。

整合创新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构建智能制造协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实施联合研发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制定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计划,明确分阶段实现的技术路线图,组织精准立项,实施重大工程。基础核心技术由政府组织攻关,应用核心技术由企业为主承担攻关,支持面向智能制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技术及终端产品研发,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能力。

统筹协同推进,打牢支撑基础。深化省级层面通信和信息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协同决策管理机制,软件硬件并举,有效统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和信息产业资源,协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制定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和信息产业升级行动计划,打破行业垄断,引进民间资本,竞争性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省互联网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强化成果信息统一发布,鼓励和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大力发展高端通信及网络设备制造业。

培育标杆企业,强化示范引领。突破部门、领域、行业和地区间分割,精准选项、联动推进,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带动全省智能制造全面提速发展。制定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发展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大中型企业数控技术装备普及应用、现有技术装备智能改造、工业机器人替代换工、高端智能装备自主制造和生产过程智能化。

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依托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工程院所和咨询机构,广泛吸收国内外知名专家,针对不同行业,开展仿真模拟设计研究,探索制定智能制造行业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每年推选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并给予专项资金奖补,为推进智能制造奠定基础。重点在于研究制定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接口标准、智能车间建设标准、物联网相关标准、集成管控和智慧服务标准等。

强化推广应用,带动全面发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桥梁作用,好中选优确定一批有行业代表性、有影响带动力、有市场前景创新成果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应用。制定智能制造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计划,发布推广应用目录,建立推广应用基金,对列入目录的创新成果给予专项资金补贴。组建全省智能制造服务联盟,梳理总结智能制造模式典型经验,搭建推广应用平台,适时召开推广应用供需对接、银企对接洽谈会,促成一批创新成果走向市场。

注重人才培养,保障智力支撑。实施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一批具有互联网发展思维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引进一批高层次智能制造人才和互联网创新团队,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相关学科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用联动,打造一批复合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