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应在“十三五”释放更多红利

发布时间:2015-12-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谭浩俊    
 

贯穿“十三五”规划的主线之一就是改革,而国企改革则是重头戏。国企改革能否在“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中,扮演好更加重要的角色,释放更多的红利,对“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对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都关系极大。

一般认为,国企改革就是给不给其他所有制资本进入的问题,就是政府愿不愿意把重要的领域也允许其他所有制资本进入。因此,也就是一个局部性工作,对一部分人群有影响,不会涉及经济整体。更何况,在经历了上一轮的国企改革以后,绝大多数国企都已经改制到位。殊不知,新一轮国企改革,虽然数量不多,却是影响极大,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领域。更重要的,它直接关系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关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系国民收入分配等各个重要方面。

从改革的推进来看,很多其他方面的改革,都与国企改革密切相关,都依赖于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如果国企改革没有突破,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可能很难向前推进。如价格改革,就依赖于国企改革的推进,依赖于打破国有垄断和行业管制;又如金融改革,在金融领域仍然由国有高度垄断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形成完全市场化金融市场呢?反过来,如果没有国有银行,又如何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调控呢?

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眼下,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几乎都是被国有所垄断和控制的行业,且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钢铁行业,产能几乎都集中在几大国有钢铁公司手中,包括地方大型钢铁企业。而这些企业,大多与政府密切关联,与政府关心的就业、税收等密切相关,与能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密切相关。如何才能通过改革,把过剩的产能压下来,显然需要加大国企的改革力度,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这也意味着,只要国企改革停滞不前,经济结构调整在很多领域就无法进行,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别的不说,仅各级政府对社会稳定的担心,就会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只要国企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能够公平竞争的平台,就会出现不公平竞争,市场效率就不可能最大化,资源配置也不可能最优化。如此一来,经济发展的效率就很难得到真正提高。特别是民营资本,就不可能按照市场规律投资到实体经济中去,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相反,会如进入21世纪的前10多年一样,把重点全放到投机和牟取暴利,甚至追求腐败利益、违法收益和进行权钱交易上。所以,要公平市场竞争、完善市场秩序,也有赖于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

也正是因为国企改革事关各个方面利益,事关市场公平,事关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事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三五”期间国企改革的每一步突破,都有可能对“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国企改革的红利能够得到有效释放,那么,对“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企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以及各项配套措施的逐步推出,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全面推开。

(作者系镇江市质监局副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