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改革引领中国经济走向

发布时间:2016-02-0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俞木 一冰    
  2015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经济学人》年刊《世界2016》中撰写了题为《中国经济的蓝图》的文章,论述了2016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这篇文章,连同稍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本上勾勒出了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蓝图。

中国经济往哪走?

【原文】2016年,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对于长期观察中国的人们来说,这些听起来大概耳熟能详。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的有力结合,是多年来中国增长故事的核心要素。我们正在将其进一步推向前进。

11月下旬的三场东亚合作领导人会议和对马来西亚外访中,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正在同东亚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将为此提供融资支持;中国还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更深融入世界经济。他认为,2015年,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多重矛盾交织的挑战,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完全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恰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的论述不谋而合。

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简政放权改革逐渐向纵深推进,当前已经进一步取消和下放139项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已全部终结;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在稳步实施,在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运营方面,已经建立了PPP项目库,发布项目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人民币;价格改革、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改革等方面也都取得积极进展……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将坚持深化改革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2015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由此看来,深化改革不但是2016年中国政府必须坚持的宏观政策方向,同时也是未来五年内持之以恒的政策原则,正如总理所说“深化改革是前进之路”。

拉动经济增长靠什么?

【原文】我们要通过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尽快构建起一个大幅度增加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力的可持续增长新模式,更加关注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我们将很多政策工具组合成两大经济增长引擎,一个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另一个是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既拉动有效需求,又可以改善民生。

传统意义上的宏观经济研究普遍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是“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而李克强总理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未来如果要继续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是不可持续的,小修小补只能应付一时。那么,未来中国经济想要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靠什么?总理给出的答案是:“推动结构性改革”。其核心要素便是“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因而中国政府要通过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尽快构建起一个大幅度增加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力的可持续增长的新模式。

不再通过“强刺激”、“大水漫灌”的投资来扩大内需,而会继续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尽可能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李克强总理的视野里,不仅小微企业要用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的生存和兴盛之道,大企业也要用“双创”与小企业更好对接,合作放出创业创新的连环炮,放大“双创”效应——要让各类企业共同撑起中国经济的蓝天。传统引擎方面,虽然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老百姓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缺口依然巨大。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既是支撑投资的新增长点,同时也是老百姓翘首以盼的民生需求;不仅对于当前稳增长是重大利好,也是关乎长远的利国利民之举。

而用好两大引擎的关键,则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个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等市场主体营造更加适于创业创新的环境,释放增长潜力。比如通过减税切实减轻企业、居民税赋,释放供给活力;政府简政放权,做好宏观经济调控者、公平竞争的有效监督者、改革的推动者,并在系统性风险冒头时果断加以应对。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原文】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寻找新的增长点,也包括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中国规模庞大的工业部门仍是我们增长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努力推动“中国制造”更上层楼,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举措。我们也将更大程度融入世界经济,在更多领域放宽外资准入,其中服务业领域的开放也会进一步扩大。

最近,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被舆论与学界频繁热议,有分析称中央已经认识到,中国面临的不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需求变了供给却没有跟上的问题。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匹配,与结构调整、产能过剩化解缓慢等密切相关。

中国有13亿人口,3亿中等收入人群;中国的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足,这些都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3亿人群的消费潜力未必在国内释放:年轻妈妈们在网上代购外国奶粉,出国旅游的人们在日本大肆抢购电饭煲、吹风机、马桶盖……很多国人走出国门去享受国外的消费与服务,显示出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消费与服务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如果本国产品与服务不能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那么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消费外流。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李克强总理给出了“药方”: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更上层楼。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5月中旬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201614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去产能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钢铁产能过剩,却生产不了圆珠笔头上的圆珠”,也正说明了中国制造业亟需转型升级。其实,传统产业并非夕阳产业,只不过要看其是否具有技术上和理念上的创新。力求技术上的锐度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要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方向是工业4.0:互联网+制造业。正如总理所说,“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因为“我们的世界难称富足”,中国13亿人的发展能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作贡献,涉及数十亿人的增长将为大宗商品市场、制造业以及更广泛的领域等带来巨大机遇。这是一份中国市场、中国创造与世界共享的蓝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