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践悟三句话

发布时间:2016-04-0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赵顺盘    
 
  决策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决策者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从本期开始,《决策广场》栏目将带您走进这些人物,聆听他们的故事和感悟。

本期“决策人物”——赵顺盘,历任常州市人事局副局长,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常州市委常委、金坛县委书记,常州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江苏省委台办、省政府台办主任,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省慈善总会副会长。

 

走上领导岗位三十多年了,似乎还从未系统地考虑过当领导、做决策是怎么回事,最近好好回顾了一下,和大家分享几点感悟。

“每到一个岗位,都给自己两个月”

1983年,组织任命我担任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当时我还是一个34岁的小青年,从来没有当过一把手,没有接触过宣传工作,更不知道常委会议是怎么回事,所以上任之初确实感到非常茫然。市委主要领导大概有所察觉,交代我:两个月之内不要发言,两个月之后必须发言。现在想起来,这是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一句话,既是领导的宽容,给我一段时间去适应新岗位、新角色,更是一种压力,两个月时间一过,就必须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记得刚到民政厅上任的时候,我就在大会上宣布,两个月之内请副厅长各司其职,出了差错我不负责。接下来我就开始疯狂恶补,每天下班都带着一沓资料回家,晚上看到很晚,学习政策法规,了解班子的运转情况,班子成员各自特点,研究以往工作的成就怎么发扬、问题如何解决、矛盾怎样消化,边学、边看、边请教,慢慢地心里有了数。

都说民政管得多,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得管,也正是如此,各项事务有很强的独立性,差异很大,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社区管理、拥军拥属等等,针对的人群不同,适用的政策法规也大不一样。如果我一上任就指手画脚,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那只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但如果两个月之后还不能理出头绪,就很有可能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部门,换过很多岗位,但每到一处,我都会给自己两个月,目的就是一个:尽快尽职尽责,挑起工作的担子。

“全局要掌握局部,局部也要理解全局”

1986年,我转到县委书记的岗位,在这个位置最大的收获是有了“条条”和“块块”的概念,具备了全局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宣传部长,尽管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但就一个地区而言,负责的还是“条条”——其中的一项工作,在常委会议上可以从本部门的角度出发,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要政策,要资金保障。县委书记则大不一样,负责的是一个“块块”——一个区域的各项工作都要兼顾,大家都会向你争取条件。刚到这个岗位,就明显感觉一把手的压力相当大。

比如,开常委会的时候,县委书记作为主持人,丝毫不能分神,要留意每个人的发言所表达的观点。有的人性格强势一些,会在权力、政策、资金、保障方面提比较高的要求,性格和善的人则不善于提要求。作为一个班子的领头人,既要鼓励想做事、能做事的人,给他们恰当的条件保障,增强整个班子的战斗力,又要避免老实人受欺负,这个拿捏的过程非常考验人。只有经常性地做这种权衡和判断,全局意识才能逐步形成。所以我经常希望一些年轻干部,最好能到基层积累一点“块块”上的经验,哪怕做乡党委书记都可以,这对一个人决策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我曾经遇到过一次考验,刚到市政法委书记任上半个月不到,公安局开全体会议,局长说会上他先做小结,请我最后讲话。结果下午到了会场,接到通知说局长小结取消了,只剩下我讲话。面前只有一个茶杯,怎么把这个场面撑下来,考验的就是过去的积累。因为我在县里工作时接触过公安工作,知道公安工作的规律特点,才可以合理地提要求、作指示,这也再次印证了“块块”工作经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怎么从局部理解全局,我也感触很深。在向上面提要求、提建议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问问自己,我这项工作和全局有什么关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看,是不是能行得通。在民政岗位上的时候,为了争取全省的低保资金,每年都要和财政讨价还价,这不是一种科学的办法,于是我们琢磨要有这样一个机制:让低保水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关键问题是,怎么才能争取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可。这就涉及到局部怎么理解全局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当时省里提出来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那么在低保制度的设计上,我想也应当体现这个理念。再者,经过一些年的发展,省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实力大增,也有能力来兜这个底。结果,省政府常务会议经过讨论后达成了一致,江苏在全国率先推开与居民收入直接挂钩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

“领导要做好两件事:定主意,用干部”

离开民政厅以后,大家说我这一任是最潇洒的厅长。我有自知之明,这个评价既是说我比较放权、放手,也是说我在工作上直接冲在前面的时候比较少,这是我多来年的一贯作风。毛主席说过,“领导者的责任,最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我很赞赏这个观点,现在和战争环境的决策特点有所不同,所以我把它改为“定主意、用干部”,做到这两件事,就可以算是一个称职的领导。

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喜欢把每项工作都关注到位,这种呕心沥血的精神值得褒扬,但方法上似乎欠妥。有人抱怨,谁也不愿意事无巨细,主要是怕出差错啊。我的观点是,如果把一件事充分放权给某个人,他会非常谨慎,非常小心。什么事都揽在自己手上,下面的人反而不用动脑,往你这一推,拿主意去吧。“君闲臣忙国必治,君忙臣闲国必乱”,一个单位只有领导冲在前面忙,那一定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要相信你的副职会按照分工把工作做好,这样一把手才能腾出精力,让自己保持清醒,集中精力推进重点工作,或者去观察一些事情,思考大局方面的思路。这种“放”与“收”之间的辩证法,值得细细体会。

做一个组织的“班长”,和一个家的主心骨一样,能不能把人心拢在一起很重要。我们中国人喜欢说“家和万事兴”,在我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一个单位。事业兴旺的部门,说话才有话语权,领导才会回应你提的条件,干部提拔才有更多的机会。相反,自己内部都不团结,对外也难赢得别人的尊重。作为班长,要知晓班子每个成员的特点,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客观公正地去安排事情。比如,急事情可以交给作风硬朗的人,需要创新的工作要让有闯劲的人去做,严肃的事情最好能让认真细致的人完成。在现实工作中,识人用人的难处在于,每个班子中的每个人都各有不同,只能凭借你的经验、为人、威信以及良好的沟通去“征服”一个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本领。

(本文根据访谈内容整理)

链接资料

“帐篷式”领导

领导力就像一个“大帐篷”,帆布帐篷下的立体空间代表一个人的领导效能,帐篷的支柱代表领导的关键能力。要使帐篷内的空间更大(也就是成为一位更有效的领导者),关键在于获得多个支柱,并使其不断向上延伸。

“帐篷的支柱”有五个,分别是:

品格——帐篷的核心支柱。品格是领导效能的核心,一个领导者的道德水平、诚信正直、真诚至关重要。

个人能力——帐篷的第二根支柱。指个人的智力能力、情绪特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结果——帐篷的第三根支柱。领导的终极目标是产生“绩效”,高效的领导会为员工创建延展性目标、为团队结果负责,带领团队取得与付出相应的“成果”。

人际交往——帐篷的第四根支柱。高效且有影响力的沟通,鼓舞他人追求更高的绩效,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对一个领导者尤为重要。

引领变革——帐篷的第五根支柱。领导者要有能力带领组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或更好的绩效水平。其中,战略性变革将组织带往全新的方向,而战术性变革则是让组织在既有的条件内有更好的绩效表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