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应用是当前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重要动力。江苏“十三五”规划提出,未来要分三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支撑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关键因素,产业科技创新过去曾经为江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做出过支撑性贡献,现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将发挥江苏科教资源雄厚、实体经济基础扎实的竞争优势,代表国家队进入全球产业竞争。
对于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个重大战略部署,我们怎么去分析和理解?未来我们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去加快推进和实施?重点需要思考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有国际影响力到底如何体现?目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有美国的硅谷和纽约、英国伦敦等。由于其经济发展地位以及技术发展的先进性,这些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从成立之初,就带上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烙印。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具有国际影响力,意味着需要顺应和对接全球科技革命的大趋势,从为全球进行国际代工,转向嵌入或加入全球创新链,在全球范围内吸收、配置和集聚创新资源,赢得创新和产业竞争力的话语权。具体表现为:可以在全球前沿科技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创新研发;依据自身优势形成科技创新的全球分工地位;由此带动产业变革和驱动经济发展;在全球前沿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配置上,形成全球的影响力和带动性。
第二,江苏构建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是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中心,还是基于产业的科技创新中心?前者的落脚点在于产业,即生产制造,这是江苏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内容;而后者落脚点在于可以产业化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产业化问题,通俗地说是两个方面,一是把钱变成知识的过程,即科技创新;二是把知识变成钱的过程,即创新成果产业化。江苏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强调的是基于产业基础搞科技创新,强调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因此落脚点在于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进而迅速将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
第三,“中心”地位如何实现?根据“中心-外围”发展理论,区域发展通常起源于区域内少数的“变革中心”,然后由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通俗来说,“中心”不是自己跟自己玩,不是自娱自乐,不仅仅是自我发展,而是要有辐射、影响、带动和引领发展的功能,服务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心”之所以成为中心,通常是因为要素和发展能量的高度集聚和密集,然后逐渐向外围地区扩散。为此,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应该首先选择苏南若干中心城市,站在长江流域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中,思考如何发挥高原和高地作用的高度,更好地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到条件成熟时,建立以一个或几个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与周边一些开放度高、有产业配套和技术吸纳能力、创新要素和产出密集的地区形成创新型城市群或城市带。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有市场自发形成以及政府主导两种类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政府主导特征,因此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政府进行合理规划及引导,在此基础上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以及各种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和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挑选若干有条件的中心城市,以城市功能升级为依托,打造具有各类高技术产业特色的产业科技创新城市,最终以城市群方式,形成全省意义上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都以核心城市为依托,而国内的北京和上海,其本身就是中心城市,可以直接将城市转型升级为科技创新中心。江苏各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国际中心城市和北京上海的经验不能直接复制,而应该根据江苏省情的特殊性,挑选若干有条件的城市,如南京和苏州等,利用所在城市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全球性大型企业等组织强大的研发能力、先进的制造业基础等,将其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具高技术产业特色的产业科技创新城市,并且在条件成熟时,将无锡、南通、常州等地纳入,以创新型城市群的方式,形成全省整体意义上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选择有先发优势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优先布局产业科技创新城市,逐步增强其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正推动中国部分行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先发优势,从而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位置。当前,中国的互联网行业、高铁、重工制造、核电项目和电信设备等行业,总体处于世界前沿水平。“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发挥先发优势”,主要是针对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作为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要充分发挥其先发优势,增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
三是充分利用本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提高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中本土创新资源的贡献度。江苏应该利用高校、研究院在科学研究与原始创新上的技术优势,加强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的联合,寻求互补性优势技术的合作。全力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确立和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更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提升新技术、新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同时,通过与高校院所共建共联,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引导高校院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能力。
四是吸引国内外跨国公司入驻科技创新中心,利用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当前的创新活动已经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创新主体不断寻求合作创新模式,科技创新资源也具有全球化特征。因此,要吸引先进跨国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进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放宽对外资研发机构的活动限制,给外资研发机构国民待遇。同时制定有效措施,鼓励、推动外资研发机构对华技术扩散,鼓励其就地转化科研成果。
五是通过财税、金融政策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适当提高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应纳所得额的比重,有条件地实行增值税改革,即允许提高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进项税的抵扣比例,由全额抵扣提高到150%抵扣,同时在适当时期将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投资也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允许人力资本折旧,提高人力资本培训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加速企业人力资本升级速度,努力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以及各种技能的技术工人。金融政策方面,政府适当给予科技创新中心内的科技企业贷款贴息,允许金融机构发放知识产权权利质押贷款。此外,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内高技术企业直接海外上市,对成功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给予灵活的政策支持,允许其直接参与国内政府采购招标等,并且积极发展各类创业投资,建立多样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六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政府可以构建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可以构建专门网站定期发布信息,举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洽谈会和成果推介会,促进各类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可以立足共性技术领域,选择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公共技术平台予以支持,并以这些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提升其基础研究能力,进而向试验发展阶段转化。此外,创新和创业是高风险的活动,失败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因此,政府要营造多元化的宽容环境,一方面对创新成功者进行正面宣扬,另一方面也要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长江产经研究院)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