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制机制创新构筑人才强省新优势

发布时间:2016-04-0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邱志强    
 

“贤才,国之宝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江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快推进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增强人才集聚效应,大力实施“333工程”、“双创计划”、“六大人才高峰”等重大人才工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江苏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现状

我省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主动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建立了较为合理的人才工作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逐渐完善。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实施“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双千人才工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千名博士企业集聚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五个一批人才计划”、“高技能人才工程”、“长江工程师计划”等,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

人才引进机制进展明显。江苏始终坚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2013年,我省以“双创计划”为引领,累计资助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15444人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80人,其中创业类204人,占全国的30%,全省双创人才2296人,双创团队140个,双创博士1477人。累计选聘“江苏特聘教授”158人,其中部属高校46人,省属高校112人。

人才培养机制取得突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省以“333工程”为龙头,深入实施“六大人才高峰”、教育、文化、卫生等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培养6000多名创新领军人才。采取“项目+科技金融”的模式,重点培育近2000名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了一支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家队伍。在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大规模培训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江苏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省人才队伍已具有较好的基础,不仅人才数量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与国内外一些先进地区(北京、上海等)相比较,我省目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重人才引进的资助和数量,但服务不够。近年来,随着区域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我省有的地方政府一味地强调人才引进数量、规模、层次,却很少考虑这些人才是否适用、实用,导致许多人才引进后成了装点门面的“花瓶”,引进的人才结果成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目前,我省各地普遍重视人才引进,尤其是海外人才的引进,但有的地方也存在轻视本土人才的培养问题,对人才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在人才引进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但在人才培育上缺乏充足有效的计划措施和专项资金。一些地方引进前对人才想方设法地沟通,无微不至地协调,满口优惠地承诺,引进后却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兑现无期。

重政府行政推动,但市场作用发挥不够。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程度高,行政化推动力度比较大,但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结合中的配置作用。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相配套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引入市场机制评判人才项目,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用人主体作用等方面的探索还不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配置机制还没有健全,需要“有形的手”来引导和推动,逐步营造全社会重视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重微观项目,但宏观统筹不够。近年来,我省以人才项目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引进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相比之下,对宏观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创新较少,没有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体制保障作用。人才工作相关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分工合作、协调运转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区域之间缺乏统筹,各打各的牌、各唱各的调的现象仍然存在,错位竞争、有序引才、合理用才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根源在于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人才驱动的统筹措施仍需强化细化。

江苏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对策建议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结合实际,找准着力点,创新路径方法,逐步构筑起新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树立全局思维,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制定江苏人才发展战略。江苏经济开放程度高,地理位置特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叠加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战略深入实施之际,人才建设是关键。要积极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必须把人才开发作为战略基点,推动“人力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以“人才红利”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围绕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进人才条例和人才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形成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协调和谐、体例科学的人才制度体系,把人才发展纳入制度化轨道,加快实现江苏人才制度现代化。

构建人才治理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在创新机制上,江苏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近日下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人才管理法治建设上下功夫。

重视促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在人才发展机制建设上,建议各级政府首先通过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加强人才投入产出效益评估,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其次,进一步改善引导和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继续加大人才创新创业财政投入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发展人才创业服务载体。再次,运用现代技术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建设。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当前需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的思想束缚和制度藩篱,实施更加灵活务实的政策。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管理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发挥人才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的生力军作用,下好人才“先手棋”,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人才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办公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