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事情本不该如此复杂

发布时间:2016-04-0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倪郭明    
 
 信访矛盾纠纷具有多面性、复杂性。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信访问题,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建议。在这里,我们邀请几位专业人士围绕信访话题谈谈体会与思考,一位是曾深度参与处理复杂信访案件的机关干部,一位是代理过多起信访疑难案件的资深律师,还有一位是多次办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一线法官。

2014年秋,我和3名机关干部组成群众工作队,受市委指派,来到近郊一个镇工作。听说市里派来了“大干部”,我们小小的办公室很快有人上门,来者大多是上访群众。好心的乡镇干部提醒我:基层情况很复杂,这些上访户都很难缠,你们热情接待就行了,千万谨言慎行,不要惹事上身。我却和队员们说,我们和基层没有什么牵绊,旁观者清,也许能够帮助解开一些疙瘩。

我接待的一名妇女名叫张云(化名),50出头的她说话有点急,据说在村里比较倔强,能和男人打架。但我观察,她说话有条理,不像是胡搅蛮缠的人。她到市里、区里已经上访几十次了。

根据她的叙述,事情看来也不复杂:她70多岁的老父亲,征得当地一个小区物管的书面同意,在小区大门口搭了一个简易棚子,出售日用杂货。2014年夏天,市区部署环境整治。某一天,城管的人带着挖路机上门,一下就把棚子掀翻了。老人上去阻拦,被几个人扭翻在地,受伤住院。镇派出所民警接警后到场,但迟迟没有下结论。此后几个月,张云找市、区、镇三级公安、城管和市、区两级信访局,一道道批示下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症结在哪里呢?张云家的售货棚搭建在路边,没有得到城管部门的批准,显然是违法建筑,理应拆除。但是,拆除违法建筑,一般要经过这些程序:调查取证,责令其停止违法建设行为,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要求自行拆除,逾期拒不拆除的,由行政机关依法申请强制拆除。看来,城管没有走这套程序,而且,执行过程中还对一个老人动了粗。

我问张云有什么要求。她说了两条,一是赔偿损失,二是城管队向她老父亲公开赔礼道歉。她流着眼泪说,父亲就养了两个女儿,被人捺在街头打了却没人出头,在农村很没面子,她多次上访主要就是不服这个气。

问题怎么化解呢?我找到镇城管中队队长,没想到他矢口否认,说是小区物管叫人拆的。我找到小区物管,物管经理矢口否认。我找到镇派出所,派出所的民警开始也不肯说,我多次上门后,一位姓徐的副所长告诉我,强拆的是镇城管中队。他拿出当时出警的照片——挖路机旁,站着城管中队长和几名队员。徐副所长告诉我,城管中队虽然程序不完善,但也是执行上级指示,所以,派出所出警后不太好“惹这个麻烦”。

带着警方提供的照片,我找到镇里、区里,但没人愿意出面管这个事。一位相熟的干部劝我说,上面任务一道道压下来,基层的担子很重,如果都按照那些条条杠杠来,还能够做什么事啊?他还说,这件事上,城管只是执法有瑕疵,没有大错,你让基层的同志向老百姓认错,以后他们还怎么做人?怎么管事?这些上访户自认为占了一点小理就闹,不睬她,她跑得没意思了,自然会熄火。

然而,事情并没有“熄火”,拖着拖着又是几个月过去了,倒在地上的棚子、冰箱、柜台日晒夜露成了废品,某天夜里被拾荒的悄悄拖走,张云的损失加大了,她跑区里、市里越来越勤,脾气也变得更为急躁,开始骂人,几次扬言去省里,说要“一级一级捅到天”。我好言好语拦下来了,但心里很着急,虽然感觉无可奈何,心里还是想着怎么来解决这个难题。

出现转机是我找到了市、区两级城管局一把手。由于大家都在机关工作,利弊得失都清楚,打开窗户说亮话。我劝城管分局长息事宁人,事情闹到省里去,给上面领导留下坏印象,最后还是要我们来解决。他答应了,由我出面协调,试试能不能化解矛盾。

我找到张云家里,指出她违法建筑的错误之处,她承认了自己的不对。我明确告诉她,自己有错在先,提条件就要适可而止,不能由着性子来。双方的差距比较大,需要两面说话,我两头一趟趟跑,将他们拉近了距离。然后,亮出群众工作队队长这个“身份”,召集区城管局书记、分管副镇长、司法所长和张云一起开调解会。几经讨价还价,大家都认了错,让了步:城管分局还是坚持以小区物管的名义给张云赔偿损失,他们担心丢面子,以后工作不好做。至于说上门道歉,城管的同志坚决不肯,又多加了500元,算是给老人的营养费。张云还算通情达理,答应了。

在基层一年多时间,我们先后经手处理过10多起上访、越级上访和集访,有的是因为邻居间的宅基地纠纷,有的是因为拆迁没及时拿到钱,有的是因为村里分红不均,有的是因为工厂排污,有的只是打防疫针打死一只羊,起因大多并不复杂,但由于少数基层干部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的欠缺,由于基层干群信任感的缺乏,往往把有理的事情弄得无理,把主动的事情搞得被动,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小事越闹越大,有的闹到上百人上访,有的闹到了南京、北京。

我和许多基层干部是交心的朋友,他们收入不高,任务很重,非常辛苦。乡镇合并后,乡镇干部精简,但事情并没有减少。村合并后,村两委干部十来个人,面对几千名群众,常常忙得焦头烂额,手忙脚乱。他们基层经验丰富,在群众中也很有威望,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基层“一票否决”的事项很多,一不留神还要被“问责”。工作布置下来,时间紧,要求高,往往来不及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该走的法律程序也是草草寥寥。“手一挥,推推推,脚一跺,拆拆拆”的现象时有存在。甚至,有人还把自己简单粗暴的作风,看成是自己有威信、能力强。这样做,确实有时也能有效推进工作,但一旦遇到张云这样较真的“刺头”,麻烦就来了。

在农村基层,许多事情显得非常复杂,但真的不应该如此复杂!回到张云上访这个事情上,假如当初搭建棚子时就有人提醒和劝阻,假如城管中队执法能够严格履行程序,假如执法过程不要动粗,假如老人被打伤后主动去慰问和解,假如大家都不推诿躲闪,能够直面矛盾,早点化解矛盾……

(作者系泰州市社科联主席)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