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世民兄弟平定刘黑闼之不同策略
发布时间:2016-08-0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李建华    
     

唐初,李世民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战功赫赫,威震天下。毛泽东曾评价李世民,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然而,在李世民的军事生涯中,却遇到了一个打不垮的对手——刘黑闼。与刘黑闼之战已不是单纯的军事斗争,而是一场双方争夺民心争天下的战争。两次平定刘黑闼之战,使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从中获取了治理天下的宝贵经验,从而开创了古代中国繁荣盛世的典范——贞观之治。

隋末,大隋江山风雨飘摇,各地起义不断,英雄豪杰辈出。然而,许多起义者打着解救黎民百姓的旗帜,拉起人马,到处杀人屠城。不过,窦建德是个异类,他可谓仁德的乱世君子。他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举兵抗隋,建立夏国,称雄河北。他礼遇士人,自奉甚俭,在其所占地区内,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在当地深得人心。

武德四年621五月,李世民率军围攻盘踞洛阳的王世充,窦建德率军驰援,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遗憾的是,王世充得到唐朝宽容,而深得人心的窦建德却被处斩,不得善终。这里可以猜想:窦建德为百姓所景仰,如果留着他可能死灰复燃。直到今天,河北仍有窦王庙,父老群祭,历久不衰,可见窦建德的影响力。

为保全一方百姓,窦建德的部下向唐军投降,自行解散。可是,唐政府却犯下大错,采用高压政策,扩大打击范围,大肆搜捕窦部将士。建德故将因而皆惊惧不安,于是众人推举刘黑闼为首领,起兵反唐,一时各地又起狼烟,李唐朝廷岌岌可危。刘黑闼一呼百应,所向披靡,说明其深得民心,深受拥护。由此可见,使唐朝失去民心、激起民变的正是唐政府实施了不当的高压政策。

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主帅,讨伐刘黑闼。双方爆发决战,李世民预先命人堵住洺水上游,等战斗打响时,就挖开堤坝。大水汹涌而来时,两军正在激烈地交战,大水岂能分辨敌我?结果双方军队全都淹没入一丈多深的洺水之中。这一战,刘黑闼被打败,逃到了突厥。李世民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只是惨胜!

然而,唐朝因高压政策没有改变,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民心的归附。刘黑闼虽败却在当地民意更盛。魏征总结此次刘黑闼之战的得失认为:黑闼虽败,杀伤太甚。武德五年六月,刘黑闼借得突厥兵卷土重来,势不可挡。

这次,太子李建成听从魏征的建议,主动请缨去平定刘黑闼。魏征对太子说:前破黑闼,其将帅皆悬名处死,妻子系虏;故齐王之来,虽有诏书赦其党与之罪,皆莫之信。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坐视其离散矣!李建成采纳魏征建议,改变策略。一方面在军事上争取主动,率军与刘黑闼战场上激战,屡屡获胜;另一方面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释放黑闼军囚俘,叫俘虏们回去宣传:被而甲还乡里,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使百姓欣悦以分化瓦解对方。这一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快,刘黑闼粮尽逃亡,被其部将所擒,河北平定。

李世民平定刘黑闼,前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李世民在进攻刘黑闼时采用其魁党皆悬名处死,妻子系虏的强硬政策,以极大的代价才击败对方。而不到半年,刘黑闼又重新崛起。与李世民相比,接受魏征建议的李建成显然更能洞察战事的本质。

武德六年二月,刘黑闼在洺州就义。黑闼临刑前,叹道:我好好地在家锄地种菜,都是高雅贤辈误我至此。这句话表面上看没有丝毫英雄气概,好像在埋怨高雅贤等人,后悔起兵,实则不然。这句话寓意深刻,内涵三层含义:一、揭示了起兵目的,正是唐政府对窦部的迫害,激起强烈的反抗;二、反映了广大百姓的心声,在经过长时间的战乱,百姓都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不愿意打仗;三、警告唐朝统治者,得民心者得天下,你可以用武力战胜一切,却得不到民心,越镇压反抗越激烈。

通过对比李世民和李建成平定刘黑闼之战采取的两种不同策略,加深了唐朝统治者对民众伟大力量的认识,使唐朝统治者找到了一条稳定全国的道路。李世民曾在长安开文学馆,向众多读书人学习治国之道,却是纸上谈兵。他在军事上战胜了刘黑闼,却难获得民心,他的军事才能远胜于李建成,而建成却能兵不血刃,很快取得了胜利。年轻的李世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巨大的反差。后来即位伊始,重用魏征,用其治国之道,对百姓采取一系列怀柔政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并成为世人称颂的一代明君。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乃千年不变之真理!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