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应避免三大误区

发布时间:2016-08-0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张华    
   

一些领导干部在总结反思材料中,常会提及下基层少、接触群众少、听取民意少等问题。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干部仍只习惯于用脚下基层,缺乏上网察民意的意识。在当前形势下,最大的社情民意集聚地在哪里?当然是网络。传统概念上定义的群众,已悄然变成今天的网民。网民是重要的群众、网络民意是重要的民意、互联网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群众工作必须跟着人走,绕开互联网做群众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应避免三大误区。

避免在新媒体语境水土不服

新媒体诞生和广泛运用,彻底颠覆了人们谈论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重构、扩展了公共空间。几年前,我们都骑自行车、摩托车,如今汽车满地跑,讨论是否需要汽车就是一个伪问题,但如何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地用好汽车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对于新媒体也是如此,现在不是愿意不愿意、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如何运用的问题。

但有些领导干部对改变了的舆论环境和政治生态,仍在水土不服或被动适应中。我经常听到有些人在抱怨新媒体弱化了体制内舆论政府在引导和管控舆论)方面的现状,对因此导致社会管理难度的增加颇有微词,却对新媒体提供了领导干部介入民间舆论场的便利这一优势认识不足。

对于一些干部而言,最不适应的可能是权威的丧失。这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惯了,到基层搞调研,也是前呼后拥。而在网络空间里,网民间地位平等,没有层级约束,不受政治权威主导,干群互动性极强。在这种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干部就无法建立起与群众的平等对话关系,无法走出一条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的网上群众路线,甚至会把一些网下的官僚主义作风带到网上。

一个网友向我诉苦,为向政府反映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他在某位领导干部的微博上留言,最后得到的竟然又是充满官腔的万能回复已在协调办理中。只有敷衍搪塞,没有任何解释,缺乏彻底解决问题的诚意,结果自然又是石沉大海、杳无声息,他又一次陷入深深的失望中。这本是干部融入网络舆论场,联系网民群众、处理政务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但因他的网络官僚主义作风,十分遗憾地错失了这一良机。

我曾经接到过一位网友的反映,居民楼下的下水道堵塞,下雨后给群众带来极大不便。我便把此条信息立即转发给党政办公室,让其跟踪落实。当天这条信息就分别转发给了分管城建的领导、居委会主任和城管队长,并及时找到反映人,征求他的意见,共同商议下水道改造方案,并于三天后顺利完工。事后得知,原来这位群众对政府颇有微辞,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却得到了非常圆满的解决,从此成了宣传政府的正面力量。别看这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如何处理却是一件大事。受此启发,我趁热打铁,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开微博,形成强有力的微媒体矩阵,走实网上群众路线,并建立群众诉求回应机制、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网上网下对接机制,网上察民情、网下解民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点赞

避免在网络阵地上无所作为

在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时时处在被公众全方位关注的位置,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动作而引火烧身。从早前的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到表哥杨达才、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都体现出网络监督和传播的强大威力。于是,很多干部为了不惹事儿,保持着敬而远之、观屏不语潜水状态。有时,一些领导干部甚至成为怕事躲事的鸵鸟,在需要及时发声的时候仍然沉默。

新媒体时代,舆论宣传由单向传输走向双向互动,民意甚至是谣言都可以迅速聚合、扩散和传播。我任镇长期间,遇到过一个舆论危机事件。2012年,正值全国禽流感高发期,一次我看到一条涉及我所在乡镇的微博:“XX乡镇一个经营家禽的个体工商户,突发禽流感,送到市人民医院三天后死亡,经市疾控中心确认为禽流感。这条短短的微博如一个超级病毒,在各大新媒体中迅速蔓延传播,引发网友极大恐慌,不到一个小时,我的电话便被打爆了。我一下子警觉起来,随即与相关医院的主治医师、省市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客观地还原真相:微博提及的确系我镇经营家禽的个体工商户属禽流感高感人群),确因发热送市人民医院,确实在三天后死亡,但其血样最终送检结果却是阴性,故可排除禽流感可能。因时间紧迫,省里相关部门的书面检测报告还未出来,故未能及时向社会公布。了解真实情况以后,我便以我个人的实名认证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同时请相关官方微博同步转发。我的这条微博约一个小时内被转发了3万多次,在网友的广泛参与下,舆论导向逐渐得以扭转,事件真相最终得以澄清。

应对突发舆论危机,官方需要一个发声传播的平台,领导干部应抢占舆论制高点,成为网络舆论和网民心态的压舱石。在上述危机事件中,如果等待第二天的报纸和电视台播发消息,显然会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作为一个最基层的镇长,我依托微博这一新媒体,第一时间介入网络,不给网络谣言留下想象空间,及时安抚公众情绪,构建一个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为直接的新通道,高效而圆满地处置了这一网络舆情。

其实,这样的网上互动在工作中随处可见。有一次,有网友发现镇区街道上白天也亮着路灯,就非常激动地在我的微博上留言批评。我马上了解情况,原来是城管部门在组织检修。于是我实情相告,消除了误解,赢得了网友的理解。这些在我们眼里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在网友眼里却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一方面体现政府的工作态度,涉及是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工作是否高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府应对网友诉求表达的态度,让群众切实体会到话有人听、事有人办。我还利用新媒体公布一些政府即将实施的重大规划、重点项目,甚至是一些政府遇到的比较头疼的两难问题,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都听到一些真实声音,取得了理想效果。

避免在网络形象上躺着被危机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发生了变化,领导干部形象危机事件高发、易发。领导干部易成为群众不良情绪和逆反心理的发泄对象,一些涉及领导干部的坏事传得更快、影响更深,干部形象存在着得分难、失分易的特征,纷纷被贴上负面标签。

在和一些同志的交流中发现,有些人认为领导干部形象的损害,归咎于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我很不赞成这样的观点。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由三个环节组成:领导干部、新媒体、受众。领导干部自身的行为才是信息的源头,只要领导干部自己做得正,就不怕被媒体放在放大镜下监督和围观,这也是领导干部对自身能力和作风自信的一种表现。

新媒体用户常对有损领导干部形象的负面新闻感兴趣,换个角度,领导干部也完全可以通过新媒体来塑造正面形象。我任乡镇党委书记时,曾接待过一个白血病儿童的父母,并以自己的特殊身份通过微博进行呼吁,向社会寻求帮助。微博经过无数次转发后,引起了一些爱心企业家的热情回应,成功筹集了20多万元爱心捐助。我又在全镇组织了募捐,然后带着这份滚烫的爱心去医院探望了病人,表达了政府和爱心企业家的心意。活动的全部经过,我都通过自己的实名微博进行直播,做到有文字、有图片、有态度、有温度,这既是对这一事件的客观呈现,更是对政府与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动诠释,对领导干部和政府形象的直观展示,一些网友纷纷给予肯定,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有些网友直到现在与我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在援疆期间,我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教学点调研,看到少数民族的孩子们缺少文具,就在微博上发出号召,一时间引发强烈反响,各种各样的文具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寄来。最后,我把孩子们拿到文具时满足的笑脸和老师们的感激之情在微博上进行发布,完成了一次多民族间的爱的传递。在没有新媒体的时代,吸引这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感觉,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有时主动吸引围观,主动发布信息,主动塑造正面形象,反而更能取得网友的信任和理解。

(作者系海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