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约40%、国家财政收入的约50%和外贸出口的约80%均来自制造业,制造业也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但并不是制造强国,面临着人均规模小、总体技术水平较落后、产能过剩等严峻问题,因而,只能算是“世界工厂”。如何在科技创新节奏加快、制造业出现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制造业的已有优势,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
“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战略。它提出了九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其中,将互联网与传统工业结合在一起,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深远。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全球互联网连接了30亿网民,创造了辉煌的技术奇观,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更是一个浩瀚无边的蓝海。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成为当下产业升级的一大突破点。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推出中国的创造、中国的质量和中国的品牌,这也是一个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以品牌化赢得制造业话语权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壮大之后如何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的制造业是如何在几十年间蓬勃发展、走到今天的。
随着集装箱运输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迅猛发展,把产品分解为多个部件在全球进行制造和组装有了现实条件,跨国公司兴建海外制造基地的浪潮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跨国公司根据各个国家的成本状况来协调生产和分配任务,从公司和行业内部进行生产的组装活动中诞生了离岸生产和生产地的转移。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则使一个人口超过全球1/5的“大块头”参与到了全球工业大转移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离岸外包的任务从“部件-组装”升级为可以向全球委托任何分工环节,即从货物贸易发展为任务贸易,由一国制造转变为全球制造。
西方制造业的转移,以及一系列配套的工业设施,让中国能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中国制造业并没有长期徘徊在低端的初级产品加工。在出口结构中,过去确实是低端产品为主的,但现在中国出口产品60%以上是中高端产品。
但是,为什么会给人“中国制造”还没有整体突破的印象呢?因为在当代的世界工业图景中,制造是生产过程的核心,销售却实际上越来越成为整个工业体系中的“大头”。
以手机为例,为了制造一个手机的“裸机”,就需要组装数以千计的零部件,而这数以千计的零部件中的很多都有不同的可选型号,往往每个型号都是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工厂生产的。在这幅图景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传统意义上的工厂所在地。而把诸多工厂串联起来的,是服务于最终产品的“生产体系”——通常是由最终产品的品牌拥有者主导的,而这些品牌拥有者大部分是西方跨国公司。销售决定着制造体系“卖什么”,从而在动态地塑造整个制造体系。
中国制造之所以给人以低端的印象,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实现品牌化经营。因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印象的是品牌。品牌曾经是产品生产者的标签,但在全球价值链时代,跨国品牌拥有者的角色已转变为价值链的规划者与管理者。只有发展壮大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拥有主动地位。
以集成创新重塑工业生态
打造高端的中国品牌,需要“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能否与经济进行对接,即企业做大做强后重新配置出一条价值链,这个价值链是否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促成良性循环。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国以前并未涉足全球化经营。而如今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与挑战,所有的行业和企业,甚至整个经济的运行和行为方式都需要转型。
决定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这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在最终产品越来越复杂的时代,往往一个产品所涉及的生产环节就有成千上万个,飞机这样的产品涉及的生产环节则有几百万个。这么多的环节需要的供应商也往往难以计数。一个国家能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取决于能够协调多少个环节:协调的环节越多,就能生产出越复杂的产品。
以高铁为例,高铁最能说明产业集成与产业配套方面的优势。中国的高铁技术厚积薄发,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高铁是高度集成的,涉及各个行业,比如声光磁、通讯等。这种高度集成,意味着中国存在着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工业体系来完成不同领域工业部门的高度配合。
这样庞大的工业集群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更是一个强健的“工业生态”。工业不仅是个系统,而且是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活性”非常重要。“工业生态”不仅与工业生产体系有关,与人口、消费乃至社会、文化都密切相关。如今中国的劳动人口年龄在上升,但劳动经验或者叫做人力资本也在积累。随着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当代工业越来越不需要低人力资本的简单劳动力,而是越来越多地需要富有工业经验的劳动者。他们将成为中国工业的“新鲜血液”,有力支持中国工业的产业升级。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要依托良好的“工业生态系统”,以创新要素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核心,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整体上升。充分发挥现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构建产业新体系,统筹谋划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定位、布局、衔接、互动与优化,建立产业和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上下游有机联动的机制。
与此同时,做好服务方面的延伸。企业在战略方面要把握好一个大的方向——做好服务。机械装备制造、加工、物流等行业要追求发展,就不能仅想着把产品卖出去就行了,更要提供增值性的服务。未来服务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利用“互联网+”,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把创新贯穿制造业发展始终,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国家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2%。要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企业创新能力。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变成先进制造基础工艺技术。
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更需要中国制造业摆脱过去的生产方式“破茧成蝶”。“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更高端的创新。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未来之路,也是中国将从“世界工厂”升级为引领全球创新的“世界实验室”,从而实现弯道超越的基石所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部主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