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评”让城市历史神韵永驻

发布时间:2016-10-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刘根生    
 

我们通常所说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实际上就是个性鲜明。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城市都应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其内核则是城市的历史文脉。从城郭渐渐成形起,城市脉络就保存在文化记忆中。文化是城市之魂。一座城市内在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铸就了不同城市个性和风范,构成了城市令人神往的魅力。要使城市个性因文化而鲜明,文评不可或缺。

所谓文评,就是文化影响评价。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要委托第三方编制文物影响评价报告,为建设方案审批提供依据。报道称,十三五期间南京所有地铁项目的建设,开工前必须进行文评。先考古挖掘,后动工建设。这项前置程序不过关,将和环评不被通过一样,后续工作一律免谈。这意味着,文评已成为南京所有地铁项目建设开工前必备前置程序。将文评前置,就是要将木已成舟变成未雨绸缪。实践证明,文评有用也有效 。南京地铁5号线因涉及2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路线争议较大,曾被国家文物局叫停。文评之后,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已获国家发改委通过。

有种现象几乎已成通病:历史文化资源常面临临终抢救。机器轰鸣声里历史文化资源在颤栗,然后是专家发现、媒体呼吁、领导批示、有关部门介入、制止违规行为。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亡羊补牢已很难挽回损失。故而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惊呼:中国文化在整个中国的城市中,只剩下一点渣滓。随之则是,城市与城市都差不多。与众不同”“独一无二,都成了奢望。借助文评,使城市个性因文化而鲜明,等着城市决策者和建设者用实践来好好回答。

《环境影响评价法》已实施10多年。应该说,环评对于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从不少环境污染案中也不难发现,环评往往很难敌得过权力加资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诸多地方也都在吸取教训,强化环评刚性。用足文评,同样需要强化其刚性。既要把它作为必备前置程序,更要保证这道程序不空转,真正有公正性和权威性。一个关键是,文评报告不能藏着掖着,而要公开透明,接受大众监督。决策者更应以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为基本执政道德,真正把文评作为项目建设重要依据。

近期,最忆是杭州G20峰会而流行。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深情点赞杭州,称之为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和商贸中心。这座城市,得天独厚,有着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有千里通波、百舸争流的京杭大运河,拥有千年文脉的传承。千百年来,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到大运河,杭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说引人入胜。这再次启示我们:守护先人馈赠,延续城市记忆,铸就城市个性和风范,就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美誉度及凝聚力和辐射力。谁喜欢你的文化,你就拥有了谁,绝不是句虚言。敬畏文评,让历史神韵永驻,推动城市沿着生态宜居、富有活力、智慧人文方向扎实前行,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系南京日报资深评论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