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春,毛泽东同志在征得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同意后,曾建议由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先行南渡长江,进击闽浙赣,从而威胁南京和上海、减轻刘邓中原野战军的压力、为大军渡江做策应,起到一石三鸟作用。不过,粟裕并不认可这样的军事部署,经过一番面陈,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最终收回“成命”,重新做出了军事部署。这是电视连续剧《毛泽东》中呈现的历史情节,对当下的改革决策具有诸多启示。
顶层设计必须符合基层实情。由主要领导提议,中央“五大书记”同意,用时下的话语体系来表述,就是已经作出了顶层设计的决策部署,只要执行即可。然而,决策者对实战一线的情况却不如粟裕熟悉,在听了他的解释后,最终放弃了原来的计划。不可否认,顶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但基层也有接地气、重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由顶层设计推动的改革必须反映和符合基层的实情,否则就有可能成为没有支撑的空中楼阁或带来实践难题。比如,在国务院公布保留的市场主体准入前置许可的34个事项中,属市、县(市)、区级权限内的事项仅4项,占比11.76%;在186项保留的前置、后置许可事项中,属市、县(市)、区级权限内的事项为51项,占比27.41%。也就是说,市场主体准入的绝大部分许可事项及权限都在省级以上,可目前各地纷纷新设立的行政审批局却集中在市、县、区层面。省级以上权限多,都没有专门审批机构,基层权限少,却新设了专门部门。这种尴尬的基层实践,极有可能徒增因上下背离而支付更高的制度成本、信用成本和信心成本。
领导干部要善听、能辨、吸收不同意见。不难看出,变更原有的决策,除了粟裕面陈的客观实情,更得益于当时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领导集体,善于从不同意见中归纳、吸收其中的精华,而没有为了自身的“面子”一意孤行,也体现了个人的气度与胸怀。应当看到,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执行的诸多环节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周边也不乏只赞同、甚至盲从之人,并冠之以维护团结、为了大局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越是在这样政治生态下,领导干部越要保持独一份的清醒,不被赞美、叫好之声所迷惑,客观认识和实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在不同意见、乃至反对意见中汇民智、集众意,使领导工作更加出色。
一线指挥官要敢于陈情。粟裕作为身处战场第一线的主将,听闻中央决策后,在征求其意见时,敢于当着“五大书记”的面,力抒对战争形势、战场态势、地形地势的个人认识,把不同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让决策者从另一角度、听到另外一种不同的声音,帮助决策者了解实情,进而准确地作出决策。目前,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啃的都是硬骨头,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实情千差万别,但最终的落实离不开基层的实践。一线的实践者、亲历者要有一说一,不夸大,不隐瞒,敢于陈述实情。假如不顾客观、甚至违心地投其所好,基层的声音、实情和要求就传递不到高层,决策者依靠失真、失实的信息作出的决策,就很可能出现偏差,最终影响的将是发展与民生之实,这是从顶层到基层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作者系无锡市工商局副局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