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同行者

——访张家港原市委书记秦振华
发布时间:2016-10-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丁和平 李佳婧 焦高星    
 秦振华,原江苏省政协常委、苏州市人大副主任、张家港市委书记,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人物之一。1992年到1997年在任张家港市委书记期间,他带领80万张家港人攻艰克难、一往无前,将落后的张家港建设成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港口国际化,城乡一体化”,成功创造了“张家港经验”,锻造了“张家港精神”,张家港一度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衬衣、西裤、皮鞋,我们很难把这身职场人士的标配行头与一个80岁的老人联系在一起,唯有他随身携带的一个用纸盒改做成的简易工作包——外周被胶带层层包裹,里面放着一叠写满笔记的信签纸和一个破旧的眼镜盒——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9月初,我们在张家港见到了已经离开工作岗位19年的秦振华老书记。刚一坐定,他便和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正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接着又从中国梦、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谈到十三五规划、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讲得激情澎湃,头头是道。我们惊讶于一个八旬老人对时政的熟悉和理解程度,秦老笑称,这可不是政治语言,而是我这几年的学习心得!

二十多年前,正是眼前这个风风火火、充满能量的老人,通过建设保税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城乡一体化、两手齐抓,把张家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边角料建设成为全国百强县前三甲,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一跃成为众所周知的明星城市。

“做决策,要把上面的精神吃透,把下面的脉搏搭准,这两头都有底了,就拼上性命干吧!”

秦老职业生涯的几次重要变动都踩上了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为杨舍镇的党委书记,14年后的1992年,秦老开始主政张家港,那一年恰逢邓小平南巡,中国开启新一轮的开放进程。人生能有几回搏,秦老说,他的一生得感谢邓小平,这两次重要经历是他人生的两回搏

刚刚上任市委书记,秦老就做出了申报建设张家港保税区的重大决策。他说,邓小平南巡之后,便认准了中央搞发展的决心,国家既然要迈大步子搞改革开放,就不能没有保税区这样的平台。此外,在基层做党委书记的十多年经历,也让他对张家港本地实际了然于胸。他认为,张家港最大的优势在于黄金水道,拥有百里长江岸线,港口是深水、不冻、不淤、避风的天然良港,五万吨巨轮可以从吴淞口直通张家港,而且紧邻苏南大中城市和大上海,商机无限。只有把港口这个财富开发好了,张家港才能有大发展。

做决策,要把上面的精神吃透,把下面的脉搏搭准,这两头都有底了,就拼上性命干吧!秦老坦言,现在好多地方的干部,要么弄不清上面的政策,要么不了解家里的情况,这都不行啊。

吃透两头,是秦老坚持了多年的工作法则,在他看来,做到这一点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我没有文化,学历很低,因此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不掉队!

在任期间,他每晚有两项必做的功课,一是阅读中央、省市下发的文件和当天的报纸,二是处理人民来信。前者是上级的声音,后者是老百姓的声音,秦老说,倾听这两种声音能够让他保持清醒,耳聪目明。

直到现在,秦老仍然保留了坚持学习的习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他反复听了好多遍,并把重点记在笔记本上。讲话单行本发行之后,他又第一时间到新华书店买了8本回来,给子女每人发一本,希望他们也认真学习。

一把手身子要正,一把手风气好,下面就上去了。否则就没有资格号召大家跟着你干!

一个地区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第一责任人和拍板决定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人,因此,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能不能干得好,关键在于一把手。在秦老的观念里,一把手除了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还得有肯干敢干的精神状态,畏手畏脚,怕出问题怕担风险是不行的。

在旁人眼里,秦老是出了名的敢拼敢抢的个性。刚上任没多久,他就在常委会上提出了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的口号。当时的张家港,底子还很薄,是苏州六个县市的小六子三超一争的目标并不被看好。张家港是个穷地方,不这样大刀阔斧干不行啊!谈起当年的勃勃野心,秦老笑着说,人还是要有点骨气的,没点骨气怎么能做成事情。

步子迈得越大,承担的压力、风险也会越大。建设张扬公路,大面积拆迁,抢建保税区,这几个大动作让张家港背上了十几个亿的外债,老百姓有不满,上级领导也开始动摇对张家港的信任,市委、省委、中央先后派出了调查小组。

我就是个闯祸派啊,我太清楚了,做这些事情的风险很大,政治上有风险,经济上也有风险。说到这里,秦老摘下眼镜,手笃笃地敲了两下桌子,缓缓地说,但是有一条,我没有私心,我不为我自己,无私无畏嘛。

心底无私天地宽,是采访中秦老多次提到的话。他自己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同时也对家人严格要求,经常嘱咐司机车里不要放东西,嘱咐家里人把铁门关好,有人来找让他到市委去,家里不接待。

谈起现在的腐败现象,秦老表示很揪心。现在乱七八糟的事情都出在作风问题上。一把手身子要正,一把手风气好,下面就上去了。否则就没有资格号召大家跟着你干!说到这里,秦老放下手中的纸和笔,拍着肩膀说,责无旁贷,责无旁贷啊!

干事情的人要让他神气,不干事情的人要让他受气。用对一个人,就有希望、有奔头了!

毛泽东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识人用人是领导干部的头等大事,如何擦亮双眼,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真实客观地去了解一个干部,对工作的推行、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激励开拓者,是当年秦老在张家港力推的用人方略。二十多年之后,他依然能一口气讲出来。

在这个方略的指导下,当时的市委大胆提拔了一批敢闯敢干的干部,同时对一些实绩不明显、工作打不开局面、不胜任现职的空谈者进行了果断调整。回顾当年的这段历史,秦老说,干部上,不易,下,更难,这里面有无数的矛盾纠葛,扯不清的人际关系,哭、闹、求情、要挟,啥名堂都有。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坚信自己以实绩坐位置,不看资格看本领,不看学历看水平的评判准则是对的。

干事情的人要让他神气,不干事情的人要让他受气。用对一个人,就有希望、有奔头了!秦老说,张家港能干出点成绩,全靠这些脚踏实地的干部。

事情三天要有回音,凡事要抢、要争、要占先机,秦老一贯的工作风格也给他贴上了强势的标签。有人说我强势,没错,我是强势。常委会集体定下来的事情,就要强势执行!秦老似乎并不避讳这样的标签,他笑着补充道,强势也是一种执行力嘛。

秦老能这么说,是有足够的底气的。和他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他看起来很厉害,喜欢给人压力,但实际上却最讲民主。当时的常委会、四套班子会议三天两头召开,号召大家有意见当面锣对面鼓讲出来,还经常把常委会开成了民主生活会,相互提意见,指不足,把问题解决在露头阶段。

我老了,但张家港还很年轻,还需要一批批有责任有担当的干部去干事。在采访的最后,秦老再次拍着肩膀感叹道,领导干部要真正敢于担当啊!

 

 “我就是个基层干部,没啥级别。我关心的不是怎么做官,而是怎么做事,怎么把事情做好。

——秦振华

icon-radio%20%e5%89%af%e6%9c%ac.jpg 采访后记

三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后,我们同行三人一致感叹,虽然秦老的一口土话让人听得着实费劲,但他的无私,他的情怀,他的信念,带给我们的触动却堪比一堂深刻的党课。

热情洋溢的讲述,丰富有趣的肢体语言,让我们走近了一个充满能量、可敬可爱的秦振华。“人生能有几回搏”,再现了一个老人当年的意气风发;“心底无私天地宽”,讲出了每一个领导干部需要铭记于心的箴言;“张家港是干出来的”,道出了一个地方有所成就的成功密码。

如何做事,如何为官,希望秦老的经历、感悟也能成为广大领导干部的一堂生动党课。

 

决策需要适量信息

在决策过程中,信息量太少的坏处显而易见,但是信息量太多也并非好事。两者之间有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适量。

当你必须做出决策时,一知半解很危险,因为这种状态容易导致你自信满满,而实际上,你对具体内容可能还一无所知。信息量太大则是一种浪费,而且会延缓前进的步伐。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组织永不停息地在研究,那它只能一直停滞不前,当然,这是极端的情况。适量的信息则可以让你自信又快速地解决问题。你永远不会觉得达到了完美的状态——信息总是不完善的,而且时间总是那么紧迫。

毫无疑问,获得信息是件好事,但收集过量的信息却会带来坏处。例如,就算你花费毕生精力,也无法将美国任何一个中等城市的垃圾桶研究透彻。以加利福尼亚的蒙特利半岛为例,那里大概有十万个垃圾桶,假设我们对每一个垃圾桶需要知道10个不同的信息(垃圾桶里面有什么,它们在哪里制成,在哪里存放,重量多少等等)那么,将有100万条信息需要收集。这将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在没有确立目标之前,绝不应该开始着手收集信息。如果你正在设计一款新型垃圾车,也许你只需要关心垃圾桶样品的大小和重量。如果你是一位研究垃圾回收的环境学家,则只需要看看垃圾桶中哪些被回收了,哪些还需要回收。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