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崛起相伴的,是快速城市化以及不断涌现的城市群。尽管城市化成功的一面让人引以为傲,但城市化的负面效应也日积月累,并在近些年开始爆发。一方面,“大城市病”逐渐爆发并呈蔓延之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飞涨、能源资源紧张、安全问题等空间不经济现象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城市等级体系发展呈现失衡之势。我国千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有6个,500万人口规模的有21个,百万人口规模的高达134个。而与此相对应的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市,数量却严重不足。当前,我国已经启动的两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将“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作为重要内容。
小城市建设热潮的冷思考
在政策引导下,各地掀起了小城市培育的“热潮”。早在2010年底,浙江省就遴选出27个中心镇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2014年又新增16个小城市培育扩围试点。之后,广东、山东、安徽、湖北、福建和陕西等省相继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2016年,山东省印发《山东省设立新的中小城市试点方案》,提出选择15个县(市)培育成2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培育10个镇设立10万人口以上的新生小城市,选择30个重点示范镇进行小城市培育试点。另外,2013年,江苏宿迁提出以马厂和双沟等乡镇为主体建设九个新型小城市,2014年四川成都提出全面启动10个小城市、80个特色镇的示范建设,等等。
在小城市培育的“热潮”中,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如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经过三年建设,GDP总量达到2411亿元,财政总收入305亿元,镇均超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718元,高出浙江全省平均水平5612元,发展效果显著。
但与此同时,更多的负面现象也逐渐暴露。最突出的问题是照搬照抄、缺乏特色,甚至推行“纸面式城市化”。一些地方的发展规划、环境外貌、发展口号、产业选择等追求“高大上”,结果千篇一律、“千城一貌”,一些地方甚至通过“撤县设区、撤乡镇设街道”等手段将农村“变为”城镇,制造人口城镇化的假象。一些地方在“土地财政”的驱使下,“新城”建设过度,造成资源浪费的“鬼城”现象。
此外,规划水平不足、体制机制约束、要素保障不足、城市功能较弱、干部素质不够、产业依托薄弱等等,反映了当前小城市建设的诸多不易。在大城市优先的行政化资源配置方式下,大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小城市形成的“虹吸效应”不断强化,导致小城市的资源和要素不断流失,更使小城市发展“雪上加霜”,以至于有学者惊呼出现了“小城市发展陷阱”。
关键在于凸显小城市特色
小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本土化、特色化”因素。当然,具有某种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小城市非常之多,关键是如何将特色资源巧妙“变现”而又不破坏资源原生态。
美国德州的圣安东尼奥,紧扣住穿城而过的人工运河,沿河岸打造亲水型休闲文化商业步行街,成为全美第二、世界第九的旅游城市。即便是没有独特天然资源,也有途径可走。如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通过环境和治安整治,形成了环保和安全的独特优势,吸引了珠宝和食品产业集聚,以及总部经济扎堆。
在国内,成功实现特色发展的小城市也为数不少。如浙江溪口,依托自然山水和民国历史人物主题,结合民国风貌城镇的打造,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发展陷阱,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而浙江龙港则高度关注环境改造和配套设施,建成了漂亮的中国农民第一城。
山东沂源依靠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了“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广东大浦被称为“客家香格里拉”,将客家文化、侨乡文化、革命文化和休闲饮食文化完美结合,形成了“广东最美小城”的特色。以“潮州八景”结合潮汕美食的潮州,也是广东比较典型的特色城市。
在江苏,宿迁市沭阳县的小城马厂,走以人为本的特色发展之路,以“三集中”为方法,实施差异性发展战略,深化产业特色,走出了特色发展的道路。而苏州周庄和同里的江南水乡特色发展早已全国闻名。
小城市特色致胜路在何方
首先,深入挖掘当地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也许是历史文化传统或神话典故,也许是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都要深入挖掘,进行价值发现,这是特色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城市品牌和城市名片的绝佳背书。如孔子故里、将军摇篮、革命圣地、十三朝古都等等,都是人尽皆知的城市名片。比起常见的“山水”、“生态”、“宜居”之类的城市定位,更容易形成特色。比如浙江上虞区的“e游小镇”,将便利的区位优势进行“变现”,打造信息经济,发展游戏产业平台,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选择合适产业作为发展支撑。没有产业,城市发展也难以为继,因此要“产城融合”。合适的产业既是小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当地资源禀赋“变现”的工具。这既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资源配置,又要求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监管,如旅游及观光产业。在浙江嘉兴,桐乡洲泉镇“宜工则工”,打造嘉兴工业第一镇,平湖新仓镇则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桐乡乌镇和嘉善西塘则形成了旅游服务经济优势,实现了“产城融合”。产业发展提供的就业和收入机会,让农民进入小城市能“留得下来”,将有效避免“逆城镇化”现象。
再次,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的条件下,结合产业发展,在城市建筑设计、生态环境、空间布局、公共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实际需要,预测合理规模,既要避免过小受限,又要杜绝盲目求大,以资源效用最大化为标准,尤其是注意避免“千城一面”,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的保障。小城市特色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改革。比如简政放权,部分地方实行的“强镇扩权”试点,就是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活跃市场的一项改革。还有诸如社保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的使用、土地利用政策、投融资渠道、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没有体制和机制创新,小城市特色发展将因受限过多而成“一场春梦”。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