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座古今辉映的通史式城市,历经2500年历史风雨,几度衰败今又兴。她特立独行,而能成为城市中的翘楚;她地处江北,却是文化人心中的“江南”。初秋时节,在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漫步,映入眼帘的满目苍翠,竟是那样的让人沉醉;瘦西湖畔的一抔清水,也总是能折射出扬州百姓的开心笑脸。文化之盛、生态之秀、城池之美、民生之乐,炼就了她“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鲜明特色,演绎了一座城市的当代传奇。
生态提纯的持续“修炼”——让绿色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
2016年8月20日,堪称“秒比黄金贵”的央视《新闻联播》以《扬州:休闲公园为百姓量身定制》为题,用1分33秒点赞扬州城市公园体系建设。这是自2015年8月8日用了1分56秒报道《江苏扬州:治城先治水 活水流起来》之后对扬州的再度聚焦。
“绿杨城郭是扬州”,不仅是先人对扬州这座城市的由衷赞美,也是今人对扬州秀美生态的执着坚守。这几年,扬州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5%用于城乡绿化、10%用于水生态文明建设,连续开展四轮“绿杨城郭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建成9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3.4%,新增造林39万亩。扬州先后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央视在直播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时,主持人郦波教授赞叹扬州是一座“经得起航拍的城市”。
位于瘦西湖畔的宋夹城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原是一座占地千亩、四面环水的宋代兵营遗址——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2013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改造工程,先后投入15亿元,因地制宜嵌入式建成环湖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各种标准化球类场馆、运动设施、儿童游乐场以及配套工程,在保护的前提下,让古城遗址“活”起来、生态优势“显”出来、扬州市民“动”起来。自建成开放以来,每天入园运动约万人次,不仅成了广大市民健康身心的乐园,也成了扬州市民迎接外地客人的“城市客厅”。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要把城市公园体系建设,作为党委、政府为市民创造的最直接的健康财富,作为锚固城市形态、重塑城市格局的历史性工程,作为为年轻一代创造的重要成长记忆、留给后代的永久性绿色财富。”通过建设城市公园体系,打造“10分钟健身圈”,扬州这几年已建成开放了宋夹城、蜀冈等60个公园。今后五年,市区还将重点提升5大核心公园、再建50个社区公园和50个“口袋”公园。
挹古扬今的用心“提炼”——让城市“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
到过扬州的人,都会对扬州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穿行在老街古巷还是漫步在现代新城,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总能扑面而来。这几年,扬州一方面大力实施文化博览工程和名城解读工程,打造了100多个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文博场馆,对市区数百个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名人名园、古树名木、特色街巷通过标牌、立碑等方法对其进行解读;另一方面,不遗余力打造“书香城市”,建设东部图书馆和遍布市区的24小时“城市书房”,推动城市书柜进社区,健全图书馆“总分馆、流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掌上图书馆”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了“读书有福、读书传家、读书兴城”的浓郁氛围。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已成为扬州的精神地标。
“两古一湖”(即古城、古运河和瘦西湖)被文化学者誉为当代扬州的城市“母体”、文化源流和精神家园。按照保护、修复、传承、复兴的理念,扬州持续推进“两古一湖”的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已经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双东”历史街区更因“小街小巷、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民市井”的独特韵味荣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2014年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优秀传统文化被不断地赋予现代理念和时代内涵,日益彰显其生生不息的盎然春意。扬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传承“勤奋勤勉、开拓进取、包容通融、崇文尚德”的城市精神,引导广大市民争做“务实踏实、创新创业、开明开放、文明文雅”的扬州人。在大力倡导“学习好人、争做好人”活动的基础上,扬州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一个以“十大扬州好人”“十大功臣”“十佳美德少年”“十大师德标兵”“十佳好媳妇”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荣誉体系。
与此同时,扬州还设立了朱自清读书节、邻里文化节和市民活动日,在县乡村建成了一大批“五个一”文化休闲活动广场。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实实在在,在家和和气气、待人客客气气已成为扬州人的风采,“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更是这座城市和每一位扬州人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2011年,扬州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这或许是对扬州人文化自信的最好注脚。
城市工匠的精心“锤炼”——让城市建设更加精致、发展更加精明
在扬州,有一大批城市工匠,他们对城市长期的呵护、建设与打磨,造就了“精致扬州”的鲜明特色。街景的精心设计、建筑的精工建造、市容的精细管理、产业的精明发展,无一不得益于城市工匠们孜孜不倦的极致追求。
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也是扬州旅游的第一名片。近几年来,围绕将瘦西湖打造成为能够代表中国园林最高水平、能够提供国际标准服务、能够得到国内外游客普遍赞誉的“世界级公园”目标,扬州人坚持精心打磨,全面实施了瘦西湖综合保护和扩容提升工程,实施了唐子城护城河疏浚、双峰云栈历史景观复建、虹桥坊等一批重大历史人文景点和旅游设施项目,恢复了石壁流淙、锦泉花屿、四相簪花、醉月飞琼等清二十四景。瘦西湖已成为公认的“江苏最美的地方”。
景区如此,新城建设标准也不低。2013年,扬州市委以迎接建城2500周年为契机,鲜明提出“开城先开路、治城先治水、兴城先兴人、庆城看江广”的城市建设思路,持续推进30项重点城建工程,拉开了“一核多组团”的现代化扬州发展格局,建成了一批顺应时代要求、满足市民期盼、完善城市功能、符合精品标准的地标式建筑。
在扬州古城与新城有两个制高点,一个是“远山来与此堂平”的平山堂东侧栖灵塔,一个是新建成的万福大桥万福塔。一老一新两个城市地标,是名副其实的“扬州眼”,从地理的制高点上让市民和世人守护着扬州的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见证并监督着扬州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精明发展,始终是扬州建设发展的题中之义。在严防城市建设盲目摊大饼、铺摊子的同时,扬州的产业发展同样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精明发展、特色发展之路。这几年,扬州把汽车、机械、软件和互联网、旅游、建筑、食品工业等契合扬州名城特质、环境影响小的六大产业确立为基本产业,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轻、调新、调优、调绿。尤其是围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新兴软件名城,扬州把旅游业作为永久性基本产业,加快邵伯湖、高邮湖、仪征丘陵山地和滨江区域的景区建设和联动发展,初步形成了“东水西山一路连,南江北湖一河牵”的全域旅游大格局;把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作为中心城市集聚高素质年轻人才、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最佳路径,加快发展以“办公室”为载体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研发产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室经济”。
久久为功的长期“苦炼”——让幸福宜居真正写就百姓生活的甜美
城市发展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从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有稳定的就业”等基本民生,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快乐”的本质需求,扬州连续15年出台聚焦民生的“一号文件”,每年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如,投入170多亿元实施了老小区、老街巷、老庄台、老宿舍等“八老”改造,投入120多亿元开展“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城市建设,投入50亿元在苏中苏北第一家实现被征地农民转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投入45亿元在全省第二家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绘就了一条不断上扬的“民生幸福曲线”。
“苦炼”,不仅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更要倾注城市管理者的心血。而百炼成钢的背后,是扬州干部钉钉子的精神。这几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五可”标准,以具体化、项目化、工程化的思路推进工作落实,从出台视频监控、月底公示等13条项目建设的硬举措,到民生工程“三公开三报告”(即公开事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向组织报告、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报告、向服务对象报告),到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十有”建设标准,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了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累积递进、久久为功的干劲和苦劲,扬州这座城市才经历持久的打磨、淬火和蜕变,特色扬州也因之而独放异彩。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办公室)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