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城市的特色危机

——专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
发布时间:2016-10-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本刊记者 霍宏光 苏胜利    
  
      当下,城市发展面临的不再是“有”与“无”、“大”与“小”的问题,而是品质高不高、特色强不强的问题。推动城市建设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必须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个性发展之路。如何理解城市特色发展的内涵?应当如何推动形成城市特色?围绕相关问题,本刊专访了南京大学张鸿雁教授。张教授致力于城市研究40余年,他把自己定位为“城市社会进化的推动者”,在城市经济、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等领域成果卓著。

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特色的核心表达

记  者:2015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那么,应当如何理解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应该特在哪儿?

张鸿雁:特色,就是与众不同。根据《辞海》的解释,特色就是一个事物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外显。特色是某种事物所固有的、独特的属性,人们可以根据该种属性来区分和识别这种事物。城市的特色,就是某个城市的与众不同之处,具有垄断性、唯一性。

我们发现,历史久远的城市,往往有其特色。佛罗伦萨是世界文艺复兴的一个城市,芒福德有句名言:佛罗伦萨只有40万人,但比起那些几百万人的城市更有力量更伟大。这么说,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及其建筑、文化、雕塑、产业、餐饮都具有唯一性、独立性。

城市的特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第一,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这是城市特色的基本要素。第二,城市的自然山水特色,比如草原城市、山地城市、滨海城市。第三,城市的民风民俗文化特色,主要是具有地方性的文化特质。除此之外,还有城市的产业特色、制度创新特色、发展模式特色,等等。

但是这些不同种类的特色中,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是最基本的,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当中,我们经常说城市特色的丧失,很大程度上就是历史文化特色的丧失。

  者:为什么要把历史文化特色放在第一位?应当如何看待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张鸿雁: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特色的核心表达。今天有一个词叫城愁,就是说在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很容易被湮没,难以保留历史中积淀形成的建筑风格和基本形态。如今,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是大面积现代建筑、大面积玻璃幕墙,甚至是后现代的建筑结构。

强调城市特色,既要加强历史文化特色的表达和保存,又要注重历史文化特色的延续和创新。我们都知道要保护好、利用好城市的历史遗存,现在很多地方做一些历史街区的改造,强调空间的传承。但在我看来,这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建筑学界称之为城市更新

我们要问,我们这个时代创新了什么特色?我们的城市建设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现在的建构能不能成为未来历史的集体记忆?所以,强调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一定要在保护、传承、发展中实现创新,在传统特色基础上进行现代整合和现代建构,从而完成历史特色的时代发展。

城市规划不能过度政治化权力化

  者:近些年,不少学者疾呼,中国城市陷入特色危机之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城市之间相互抄袭和克隆,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请问,您认为现代城市特色危机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张鸿雁:过度的商业开发,过度的空间占有,过度的非民族化符号的表达,这些是现代城市特色危机中的基本问题。而千城一面的出现,首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丧失了对文化的把握,城市发展缺少了文化的主心骨。其次,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风向标出现偏差,导致城市决策者过度重视工业开发,盲目追求GDP增速,以及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形成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土地财政不仅影响城市特色,也影响了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民族性的问题。再次,部分领导干部对城市历史文化把握能力欠缺,对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发展规律缺乏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我们有一些误区。比如,洋规划太多。长期以来,我们把西方文化放到中国城市空间建设当中,套用了很多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没有形成中国个性化的、特色的城市规划,很多政策、管理甚至法律文本都是滞后的。又如,没有搞清楚谁才是城市的建造者。房地产商号称是造城运动,但他们在建造过程中很少考虑建筑本身与城市空间的结构关系,主要考虑如何盈利,导致好多城市变成鬼城、睡城,没有就业空间。把城市的社会空间变为了少数人的个人财富价值空间,这是我们在城市研究中最痛恨的一件事。实际上,规划者、设计者、专家、文化人应该去影响、改变城市,但前提是,确实要有这样的能量、能力。西方的城市规划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规程、责任和评价体系,而我们更多是长官意志,规划过度政治化、权力化。

  者:走出城市特色危机,有哪些创新做法可以学习参考?

张鸿雁:深圳有一种做法值得学习,把城市特色规划作为城市特色延续和建构的制度性手段。城市特色规划中,明确城市的特色空间、城市建筑的特色要求等,通过规划的长远实施来确保城市的特色发展。扬州也有一种好的做法,明确城市文化发展和保护纲领,把历史文化的整体保存上升到立法层面,形成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文件。其实,很多地方都有详细的历史文化空间和遗迹的保护性规划,但这些规划的执行力不足,实施过程中缺少监督,没有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

进入互联网时代,城市建设也应当运用大数据方法记录城市文化要素,特别是把物化空间要素进行整理和归档。例如,把南京所有的古建筑入档归案,景观、街区、道路、小品、人物等都进行大数据管理。城市特色建构不能仅仅是理论性的描述或者号召,而应该采取科学的手段达到精准保护的目的,并且要把保护和开发一体化实施。

城市文化资本构成新的动力因

  者:“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您在之前的研究成果中多次引用芒福德的这一观点,并且提出“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能否谈谈您的相关认识?

张鸿雁:人类文化延续创新的历史主要都在城市发生,包括博物馆、建筑、文学艺术、学校、图书馆、工业集聚等,芒福德讲的容器就是这样的概念,表示人类财富与文脉传承的承担者主要是城市。当城市作为文化容器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财富的中心,这种中心性价值如果被毁坏就很难重生。

城市文化资本,是从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一词衍生出来的,强调的是特色文化符号能够在某些条件下转换成经济资本。仅就中国城市而言,几千年华夏文明积淀下来的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派文化、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而形成的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文化和以香港为代表的港派文化,均构成巨大的无形资产与城市文化资本形式。

城市文化资本也是一种公共财富。一些经常引以为豪的城市文化资本要素,如北京的长城、故宫,杭州的西湖、灵隐寺,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这些都是世界瞩目的公共财富,具有公共文化资本的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有了真正的城市文化资本价值。

  者:城市文化资本对推动城市特色发展具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能够引起物品和服务的不断流动与增值。正因为如此,城市文化资本构成了城市发展新的动力因

首先,城市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就是城市环境改造和城市更新的过程。世界上形象良好、文化活力强的城市,无不具有特定的文化构成关系和良好的城市形象。比如巴黎是公认的服装之都”“文化艺术之都浪漫之都,维也纳的标签是音乐之乡,伦敦是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香港是世界最自由和最安全的城市”……这些城市的整体形象为城市文化创造了无穷的魅力。

其次,城市的作用在于改造人。缔造和改造人类自身,正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城市文化资本能带来法律规范、举止风度、道德标准、服装、建筑等各方面的相应变化,而这些新变化最后落在市民身上,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文化素质表现出来。比如,城市创新能力强弱,就是由于城市的文化表达不同。现在城市很多的根源性问题,都能在城市文化资本中得到回答。就现代城市文化的共性而言,应当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以人的尺度为尺度。而这恰恰是我们许多城市所欠缺的东西,甚至走向过度的平庸化。

城市也需要回归自然

  者:不少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一个生命体,就要有生机和活力,就要可持续发展。城市特色发展,应当如何体现这一理念?

张鸿雁: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首先因为人是城市的主体,所以具有生命的价值。城市的存在具有灵魂,每个城市都有灵魂,都有她的理念。

西方社会学理论把城市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规划的城市,一种是没有规划的城市。好多传统乡镇、特色城镇,不是规划师规划的,这些乡舍内的文化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构建了和自然山水合作的一种方式,城市可以自然地表达出它的纹理、肌理。而有了规划之后,我们都在追求秩序,但应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寻找与之契合的那一部分空间形式,包括植被的布置、天际线的呈现、符号及材料的运用等。日本六本木以城中城”“立体城”“艺术城著称,其中最让人惊艳的就是屋顶打造的一个个空中园林,有些还变成了稻田。这就是城市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者:您心目中或理想中的特色城市是什么样?

张鸿雁:特色城市,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回归自然,应该是城市的本原。人类是从自然走出来的,城市也需要回归自然。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最推崇的就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因为这是一个有机的城市。虽然现在很难做到其中呈现出的空间、秩序及与自然的融合,但可以局部地、一点点地建立现代意义上的花园、森林城市。

回归自然可以有多种表达,比如城市立体绿化,把工厂、大型商业综合体、创业产业区等慢慢地变成公园。这也就是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只有把森林引进城市、把花园引进城市、把立体植栽引入城市,这个城市才能更有潜力。举个例子,全球绿化最好的城市,一个是华沙,一个是墨尔本。步行5分钟有街心花园,10分钟就有公园,生活在整个植物环境中。

特色小镇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效方案

  者:当前,建设特色小镇已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方案之一。在您看来,特色小镇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鸿雁:建设特色小镇,不仅有助于打破由工业中心主义长期以来主导的中国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千城一面格局,而且是化解小城镇发展中资源枯竭、产业同质、土地浪费、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和就业不充分等系列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最经典的案例应该是法国、瑞士、荷兰、美国等地的特色小镇,如巧克力城、鬼城、风筝城等。这些特色小镇有自己的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和特色生活方式,是城镇化建设中的理想模式。

特色小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们创造新的高端产业集聚模式,提供充分的就业,提升区域经济潜能。第二,它们建立现代产业、传统产业与生活社区相融合的社会精准治理新秩序空间,改善区域生活品质。第三,它们更多考虑人的尺度、创新服务和三生融合,创新利用地区空间。

  者:江苏培育特色小镇,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张鸿雁:培育特色小镇关键是要突出特色二字,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江苏现有特色小镇建设较多停留在一般政策要求和号召上,评价指标体系与具体引导管理依然缺失。同时,更多的是模仿外地成功做法,真正的特色仍然不够鲜明。

创造有江苏文化底蕴的特色小镇,是江苏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一是乡镇的繁荣,因此江苏特色小镇的建设须根据地方条件,打造基于江苏特色的经济结构化空间,并推进高端经济要素的再集合,在特定的新空间进行再生产和整合创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