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二则史料,忽然想到了本质与现象两个哲学名词。姑且先说说所看的史料。
一则是有关辽圣宗耶律隆绪的轶闻。辽圣宗是辽国第六位皇帝。有一次,辽圣宗到云洲狩猎,按当时惯例,皇帝车驾经过时,地方官员都要出来迎驾,并需将当地的名贵特产献给皇上。云州节度使接驾时,向辽圣宗进言:“臣境没有名产,唯幕僚张俭,为一代之宝,愿以为献。”
辽圣宗即召见张俭,见其容止朴野,不饰外表,问及国之事务,口若悬河,一口气陈述了30余条治国方略,条条均合辽圣宗心意,即提拔他为贴身顾问,并给予优厚待遇。
张俭,辽统和十四年(996)以进士第一名调云州做幕官。受辽圣宗重用后,官居宰相,权倾朝野。但他在生活上仍非常节俭,每月节余的俸禄都赐给亲朋旧友,一件棉袍甚至穿了30多年。官员们私下纷纷议论,认为他不过是在故作俭朴,想博取清廉之名。
辽圣宗也有点不相信,心里琢磨,堂堂宰相乃百官之首,俸禄银两应该相当够用,怎么连一件袍子都舍不得添置?会不会真的像众官议论的是在“作秀”。于是想出一个绝妙的方法验证一下。
这一天,辽圣宗特意召张俭入宫议事,趁张俭全神与皇帝交谈时,小太监悄悄用火夹在张俭的袍子后面烫了一个小洞,张俭没有察觉。隔天,张俭依旧穿着那件旧袍子入朝,辽圣宗不动声色地转到张俭身后察看,发现那个偷偷烫的小洞还在,这才相信。
辽圣宗问张俭:“卿为国操劳,怎么连件袍子都舍不得添置?”张俭说:“身为宰相,更应该带头厉行节俭,有件袍子穿就可以避风遮寒了,做那么多穿不了就是浪费。”辽圣宗听了极为感动,随即号召众臣向张俭学习,举国兴起勤俭之风,国力大增。辽圣宗在位49年,成为在位最长的皇帝。张俭也成一代名相,在相位20多年,功著两朝,世称贤相。
另一则说的也与勤俭有关。
这个勤俭的人,不是宰相,而是大清朝道光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为挽救清朝衰落也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理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又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他穿的裤子膝盖处磨破了,内务府要给他换条新的,他却吩咐打上补丁继续穿,最有名的是他竟然在龙袍上也打上了补丁。
这天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看见皇上龙袍上的补丁,暗自打开了小九九。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善于揣度圣意的大臣们,看到皇帝都打补丁上朝,咱再这样光鲜亮丽有违圣意,于是纷纷效仿,更有聪明者,吩咐家人到集市上买些旧衣来穿了上朝。
一时间,大臣们都穿着补丁衣、旧朝服觐见皇上。道光皇帝大悦,赞曰:“这勤俭之风日隆,一定会让朕治理下的大清帝国更加强盛。”
文武百官见道光如此好哄骗,胆子就更大了,他们表面上俭朴清廉,背地里穷奢极欲,国力日渐衰弱。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勤俭并没有给清朝带来繁荣,反而任列强欺负,最后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古语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原本是治国的一项良策,值得提倡。辽圣宗不看表面现象,亲自调查,明察秋毫,树立了张俭这个真正俭朴的样板,成为千古美谈。而道光帝却被表面现象迷惑了眼,陶醉了,被那些投其所好的伎俩蒙蔽而不自知,最后沦为误国害民之君。
被现象迷惑只会导致判断错误,轻则良莠不分,重则贻害无穷。只有通过审阅其表象,来审视其内在本质。学会利用不同观察视角,不同信息渠道来力求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或事物,才不会被其表面现象迷惑。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