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太平天国那段尘封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6-12-09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彭安玉    

 

1853112日,太平军攻克重镇武昌,在28天的短暂逗留后作出挥师东下、占领南京的军事决策,并于1853319日一举攻克南京,10天后即将南京定为都城,改名天京。然而,太平天国这个一度与清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政权,却犹如沙滩上筑起的王宫,仅仅11年之后就轰然崩塌,凄惨地消失在了人世间。扼腕痛惜之余,人们围绕着进军南京和建都南京的决策进行思考:太平天国攻克武昌后应该东下南京吗?在1853年的春天,在清政府仍踞守北京、控制全国绝大部分区域的政治、军事形势下,太平天国匆忙在南京建都究竟合不合时宜?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回顾160多年前太平天国领导人挥师东下、建都南京的决策历史,人们不无感慨。

攻克武昌何去何从

1851111日金田起义爆发,随后太平军下永安,克全州,攻益阳,取岳州,继而水陆并进,于1853112日拂晓一举占领武昌,并屯驻28天。在此期间,太平天国领导人在进军方向问题上因分歧严重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太平天国领导人原想以武昌为京都,然后遣兵北伐,直取北京,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然而,清政府迅即调重兵压向武昌,武昌已不能久留。但向何处去,却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是西入四川,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为代表。早在攻克全州之时,石达开就有了西入四川的战略构想。据江左明心道人所著《发逆初记》记载,“杨秀清出广西全州时……石达开劝令先行入川,再图四扰,杨逆不从。”有意思的是,在1857年石达开因遭排挤而愤然离开天京后,经多年的转战和摸索,最后又一次将目光锁定在了向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从而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远征巴蜀的战略行动,可惜天意弄人,石达开部最终在大渡河畔全军覆灭。的确,从军事上看,四川僻处西南一隅,雄据长江上游,山川险固,民殷物阜,且远离统一的中央王朝的政治中心,割据四川者可以恃险称雄。在历史上,四川往往成为封建王朝的“王业之基”。不过,从夺取全国政权这一总目标看,四川距离清朝统治中心北京遥远,单纯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并不利于夺取全国政权。由于西入四川这一战略选择在当时大好形势下未免过于保守,因而,这个意见很快就被否决了。

二是北上河南,以女将卞三娘、殿左一指挥罗大纲、天王洪秀全为代表。卞三娘主张“遣兵道襄樊,北犯中原”。她向洪秀全献计,由襄樊一路直取中原,进据中原心腹。罗大纲提出:“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洪秀全在广西时曾主张攻取南京,进入湖南后产生了“取河南为家”的新想法。从清朝密探奏报“贼匪有窥伺荆襄之意”及地方志记载“谋由襄樊北犯”来看,北上中原,进而一举推翻清朝统治,是太平天国内部的有力意见。

三是东下南京,以东王杨秀清为代表。杨秀清在广西全州时,“已有窥探江宁之计”。当出广西入湖南,部众产生回老家念头时,他力排众议称:“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攻入武昌后,杨秀清仍然一以贯之地坚持“专意金陵”的既定战略。

何去何从?当时的形势要求太平天国高层尽快作出决策,以便统一认识凝聚力量。这时,一件偶然的事件使天王洪秀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浙江名士钱江的上书。《太平天国史实日志》记载:“钱江,浙江人也,素负胆略,博学多才,林则徐总督两粤时,在幕府甚见器重,后林则徐被贬,他也失意回原籍。适逢洪氏倡议,已破武汉,乃投袂而起,不远千里赴见之,劝洪秀全舍西向东,止书论天下大势,共数千言。其书力言两川不足图……不若取金陵心腹之地……秀全览而悦之,即遵其计而行。”东王杨秀清则利用其特殊的宗教地位,“托天父降凡,今其直犯江南”。卞三娘因其北上中原的意见被否,竟负气率所部女兵脱离太平天国,径自回广西以至不知所终。

建都南京偶然必然

太平天国武昌决策,只是对军事进攻方向的确定,东下南京并不等于建都南京。事实上,在占领南京后,洪秀全与杨秀清一致同意分军镇守南京,大军继续北上,两人均无建都南京之意。据李秀成供状,“攻破南京之时,水面舟只万余,各尽载满粮食,此时天王……尚欲分兵镇守江南,欲取河南为业。”杜文澜《平定粤匪纪略》称洪秀全打算亲率大军主力北上,“率全众由淮安北趋”。大军继续北上与建都的战略关联极为密切,洪秀全想以河南为业,说明当时他的确没有在南京建都的意图。杨秀清也想亲自统兵北上。王安定撰写的《湘军记》说得非常明白:“伪东王杨秀清曰,河南局天下中,古东京也,立都便,秀全以为然,议留党守金陵,自将由淮安北犯。”另据《瓮牖余谈》卷六记载:“既陷金陵,东贼意欲分党踞守江南,而自往攻河朔。”

大军北上灭清、定鼎中原,洪秀全、杨秀清意见一致,争论的焦点在于由谁统兵北上完成灭清伟业。正当由谁统兵北上争得难分难解之时,熟料一位湖南老水手的话竟然一举颠覆了此前的北上主张,深刻影响了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定都决策。据《李秀成自述》记载:后有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尔今得江南,有长江之殓(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上(尚)不立都,尔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虽是中洲(州)之地,足备稳殓(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知之!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固(故)而未往。此水手是驾东王坐舟之人。被该水手诡白,故而改从,后即未往,移天王驾入南京。一位水手竟然改写了历史,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偶然性背后往往隐藏了某种必然性。须知,这位老水手的身份并不一般,他是东王坐驾的驾驶人,而东王的身份更是非同寻常,他拥有代“天父上帝”下凡传言的特殊身份,是太平天国实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决策者。表面上看,东王杨秀清坐天国第二把交椅,然而却在实际上牢牢掌控了军事战略决策大权。在老水手进言之后,他不仅改变了自己北上的打算,也阻止了天王带队北上的意图。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杨秀清又动员朝中文臣武将论证建都南京的正确性,并将其中41篇文章编成《建天京于金陵论》,刊印颁行。《建天京于金陵论》阐述了建都南京的道理:从军事地理上看,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象,石城有虎踞之形”,雄据东南,虎视西北,“出可以战,处可以守”;从经济上看,南京“五方杂处,百货骈臻,物产丰盈”,“财货所居,户口常充”,“湖北、河南皆有水患,惟金陵地势崇隆,民情富厚,且天下粮食尽出于南方,如江西、安徽等省,顺流而下,运粮亦甚便易”;从政治上看,南京为六朝古都,“王气所钟”,“为天下之名区”,在此建都,“足以壮天威,成王业”,“建永年不拔之基,立万世常新之业”;从人才上看,南京钟灵毓秀,兴学重教蔚然成风,乃“士林渊薮”,立都于此,治国英才可源源获得,等等。

偏安一隅是耶非耶

东下南京以及建都南京,是太平天国前期至关重要的两大军事决策。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太平天国这两大决策混为一谈,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攻占南京是一种避实击虚、为稍后更有力地北进,实现推翻清政府这一总战略的策略选择,因而是正确的,而建都南京则显得消极保守,坐失良机,犯了战略性错误。

太平天国攻克武昌后作出的沿江东下攻取南京的策略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因为:第一,太平军攻取南京,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从而结束了长期拖家带口、流动作战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军事选择的机动性、灵活性,为日后直捣北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太平军攻取南京实收扬长避短之效。河南少水,北上中原不仅不利于发挥太平军的水师优势,相反,面对清军的马队骑兵却难以招架,实属不智之举。第三,太平军攻取南京符合避实击虚之理。当时清朝重兵聚集河南,严防死守,而在东南却防守薄弱。太平军出其不意、势如破竹攻占南京的军事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明智的。第四,太平军攻取南京拥有了进行北伐的可靠的经济后盾。有鉴于此,太平天国高层放弃大军立即北上进行战略决战的选项,选择了暂退一步以求得日后更大主动的策略。总之,在当时的情况下,先定东南,而后北图,应该说是最稳健的选择。

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理应在巩固根据地的基础上,全力做好北伐的各项准备工作,然后主力大军迅速北上,一举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总目标,而不是匆忙地建都南京,形成割据一方的地方性政权。这是因为,推翻清政府、夺取全国政权是太平天国最大的战略目标,攻占南京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当时太平天国距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又是那么的近!一位英国外交家在1853年春天经过仔细研究后指出:“北京朝廷深知实际情况以及清军官兵懦弱无能和种种恶行,但是却深感无力挽救局面。没有军饷,没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和能干的将帅去作战,清军将毫无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惜的是,太平天国领导层并没有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大举北上,反而在南京停顿下来,让敌人有了喘息之机从而卷土重来。此外,过早建都南京的错误决策导致了一连串的严重后果:在军事上丧失了“一路滔滔,势如破竹”,乘胜进取的锐气;在战略上则由运动进攻转入消极防御,由进取趋向保守;在政治上加速了太平天国高层的腐化进程,并最终导致天京内讧。对此,当年曾热情参加过太平军的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指出:“天王在南京停留下来,开始防守自己的阵地,实在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而且是一个使他失去帝国的致命的错误。如果他不让敌人有时间喘息,从惊慌失措之中恢复过来挽回颓势,而集中兵力直捣北京,那么毫无疑问,他的光辉灿烂的胜利进军就会使他几乎不遇抵抗地占领清朝京城,而清王朝的崩溃就会使他一举得到整个的帝国了。”太平军骁将罗大纲也发出了“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的呐喊。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认为:“决计定都南京,这个战略上的失策,说明了太平军领导思想上的保守成分战胜了进取成分,安富尊荣观念战胜了刻苦战斗观念。”一生致力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简又文先生也认定,“天王、东王定都南京,实是政策与军略上之绝大错误”。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在此建都,似无可非议。太平天国的错误在于建都的时机选择不当,不应该在清军主力尚未消灭,清朝巢穴尚未倾覆的情况下,就放弃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战略目标,迫不及待地过早地建立地方性割据政权,沉浸在“小天堂”里纵情声色,从而犯下了战略性的错误,毛泽东指出,“战略问题是关于战争全局性的问题;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由于过早建都的战略失误,太平天国更快地走上了历代农民起义的老路,一段历史在南京落幕。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