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战略部署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其中明确指出:以江苏、上海、重庆为核心,发展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及环保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培育世界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是经济新常态下江苏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在缓解环境制约的同时,助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经济新增长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江苏以良好的生态形成新一轮发展的引领性优势。
江苏是全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最大的省份,已初步具备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已建成多个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园以及六大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引领长江经济带节能环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对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标准,目前仍存在以下四大瓶颈: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江苏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总体上仍以低端制造为主,大部分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仍依赖发达国家。多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偏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亟待提升。
现有集群松散且缺乏龙头企业。江苏节能环保集群指数约为0.4,低于0.5的标准,集聚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与同类领域的全球知名企业相比,江苏节能环保企业单体规模偏小,缺少集研发、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龙头企业。
节能环保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目前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中,装备制造业占比较高,而服务业占比仍比较低,与发达国家50%-60%的平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
节能环保产业投融资能力偏弱。江苏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由于节能环保项目投资周期长,多数企业规模小且收益低,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管控的考虑,对该产业融资较为谨慎,导致省内节能环保产业融资渠道匮乏。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江苏应当以坚持创新驱动、瞄准全球高地、强化龙头引领、推进协同发展为基本导向,对症下药,全力培育世界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加强长期规划引领。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制定长期培育规划,逐步形成链条完备、布局合理的多层级网格式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同时在设定发展重点时,要充分考虑与重庆规划的七大环保产业集群之间形成错位发展。二是制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同时,实现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延伸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三是制定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南京、宜兴、泰兴的节能环保服务业试点建设工作,探索“互联网+服务”的发展路径,培育能够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理念提供综合化集成解决方案的节能环保服务商;同时提升对外贸易中节能环保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制定品牌培育规划。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将“江苏同创”的石墨烯远红外新材料等品牌塑造成为全球知名自主品牌;同时鼓励企业并购海外知名品牌,提升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
建设世界级创新生态圈。一是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依托南京江北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改善“创新生态圈”,让创新要素更聚集、创新创业更活跃、创新动能更强劲;完善创新推进机制,加强研发统筹协调,促进节能环保科技成果的资本化和产业化。二是组建高层次创新联盟。发挥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一的优势,由省政府牵头,按照“政产学研企”的协同发展模式,打造专业化科技智库,开展联合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三是打造全球化合作平台。借鉴“同济国际绿色产业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推动江苏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国际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位于苏州的中国科协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通过大力度“引进来”促进自主创新。四是推进节能环保企业“走出去”。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通过宜兴环科园“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等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
打造世界级产业园区。一是高起点统筹园区发展。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调整节能环保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南京、无锡、宜兴、苏州、盐城、常州等六大集聚区协同发展,打造节能环保总部集聚区。二是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借鉴德国慕尼黑科学园、英国苏格兰高科技区等国际知名园区的管理模式,从管理“地产资源”转向运营“创新资源”,推进特色化、集群化建设,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和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打造全球知名的产业孵化基地。推进孵化器多元化建设机制,促进节能环保企业孵化器提质增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在孵企业毕业率。四是推动产业集群文化建设。增强创新文化的渗透力;增强集群企业与地方组织的联系,促使节能环保企业较早地在地方“植根”,同时要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培育世界级龙头企业。一是突出重点,择优培育。根据市场规模、空间集聚度、产业关联度、资本效益、国际化程度和品牌竞争力等指标筛选培育对象,打造世界级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二是坚持产融型发展思路。引导企业按照集团整体战略和实际情况设定金融边界,通过产业集聚和金融集聚,打造资源配置高地,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三是推动企业并购重组。以节能环保装备、环保药剂与新材料和节能环保智能系统等领域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在长江经济带全流域推进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及混业并购,加速异地扩张,形成能够赶超美国霍尼韦尔集团等世界级厂商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四是嵌入全球网络。引导龙头企业依托“互联网+”战略和“双向开放战略”,深度嵌入全球贸易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创新网络。
构筑多元化融资渠道。一是发展绿色金融。落实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强化制度供给与创新驱动,在中国绿色金融版图中打造江苏高地。二是创新融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针对节能环保产业,尤其是技术研发与服务业领域,创新担保增信模式、创新金融产品设计;鼓励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方式。三是推动企业上市计划。完善企业上市培育机制,按照“五个一批”(培训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报审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总结南京中电环保等公司成功上市的经验,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市场融资。四是发展产业基金。组建联合投资基金,通过“投贷联动”、“股债联合”、不良资产处置、资产管理等模式,打造服务一流、风控严密的专业化金融平台。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落实“放、管、服”的要求,推进简政放权,营造公平透明市场环境;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将相关政策聚焦到技术研发的前端和应用推广的后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降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三是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土地市场调节机制,保障优势项目优先供地,科学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利用率。四是加大民企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企业家脱颖而出、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合理调整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确保民间投资稳步增长。
(作者分别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