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江苏产业园区建设的优势,江苏省在海外园区建设中再次走在实践前沿。但是,江苏境外产业园区目前仍主要分布于欠发达国家,走出去的江苏企业力量仍相对有限。一方面,海外园区东道国软环境的千差万别增加了投资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江苏省部分对外输出产能与一些东道国优势产业高度重合,加剧了竞争激烈程度;另一方面,江苏园区经验“走出去”远远滞后于企业“走出去”,也增加了企业的探路成本。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重点发力,进一步促进江苏省海外产业园区的优化发展:
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结合,优化海外产业园区的总体格局。江苏的海外产业园区目前零星分布在非洲和南亚,没有形成海外品牌效应,这与江苏在国内的“开发区”大省地位不对称,在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对非合作战略重要抓手的背景下,江苏省无疑需要抓住机会,配合和利用重大战略机遇,推进“苏牌”园区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标志性区域和热点城市布局,形成国际性的联动效应,也借此形成江苏贯通“一带一路”沿线进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建议首先在中亚、南亚、中东、东欧、非洲中南部进行科学选点和布局,与现有在柬埔寨、埃塞俄比亚的园区形成完整的“一带一路”江苏海外园区布局体系。
与国际产能合作政策相结合,优化海外园区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政策是国家新型对外开放体系构建的核心举措,将带动中国从单一的“引进来”到“走出去”,不仅扩大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化解国内过剩产能和缓解能源环境压力。江苏开发区密集地区是国家优化发展区域,面临“过载、过密”的压力,海外园区建设是江苏省落实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路径。江苏海外园区建设需要对照国家出台的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区域,找准突破、用足政策,借助国家战略和平台支撑,在更高层面推进海外园区建设层次,并优化海外园区的产业规模和投资领域。但是也要防止单一的国际产业转移,要把过剩产能的去化、传统产能的转移和新型产能的培育结合起来,通过海外园区、利用国际资源再建一个“海外江苏”,而不是把现有的江苏家底搬出去,导致本土必要产能的去化和流失。
与高铁等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强化海外园区的发展支撑。中国高铁等基本建设项目已经在全球多个地区展开,这些基本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发展的基本条件,也确立了中国力量在当地的地位和信誉。江苏的海外产业园区建设需要积极对接中国在海外的高铁、公路甚至水利、住房建设等项目,形成组合效应,也借力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助推作用,优化海外园区的支撑条件。以在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区为例,随着中国建设的埃塞至吉布提铁路建成和中国建设的该国首都轻轨以及其它重要公路项目的开通,园区应该主动对接甚至在这些新的交通节点建设分园区,否则,其未来的区位将面临明显的弱化和边缘化效应。
与多元主体和多种资本结合,放大和拓展海外产业园区的开发能力与绩效。目前,广东、浙江、山东等省在海外园区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步伐不断加快,并有可能形成在海外的省际之间的自相竞争,同时企业主导建设的海外园区也在扩张,相互之间已经有恶性争夺的案例。埃塞江苏东方工业园的广东华坚集团,目前已经开工建设自己的工业园区,建成之后势必与江苏海外园区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从全国整体来看,必须倡导国内跨省、跨所有制多元主体海外合作并积极吸收国际资本参与的模式,把江苏的海外园区建设成为全球化资本合作、企业集聚的平台,这样有可能避免国内“诸侯经济”造成的园区遍地开花和低效利用的弊病,也可以通过合作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
与国内园区结合,形成内外联动、梯级有序的产能合作通道。江苏本土的产业园区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成熟的产业链、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优秀的园区管理体系,江苏海外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与国内既有产业园区的提升优化相结合,避免简单地把海外产业园区作为国内园区的“新家”,盲目地向外转移产能、单一地去化国内园区产能,从而导致国内园区产业空化或者虚化。应该把海内外产业园区作为一个梯级有序的系统进行谋划,依托海外园区的腾挪,积极谋划国内园区的优化发展和能力提升,特别是需要优化国内园区新产能形成的发展环境,下决心去化房地产的毒副作用,构建有江苏特色、园区可承载的国际化生产与贸易体系,形成江苏更大、更优的国际化产能体系,提升掌控全球制造业命脉的能力。值得警惕的是,在国内房地产的挤压和综合成本提升的推动下,目前的制造业转移已经不局限在过剩产能的外移,而是扩展到更大领域,部分国内本来有条件、有必要发展的制造业也面临转移或者被境外产业崛起所替代的挑战,有可能会导致“去产能”走向不合理的“去工业化”或者“去制造业”,这些苗头值得高度关注。
与当地环境和本土资源、市场等要素结合,提升海外园区的根植性和辐射力。目前江苏和全国许多海外产业园区一样,在当地封闭式运行、孤岛化建设,虽然具有便于管理、减少外来干扰和保障安全等优点,但是长远地看,如果始终不能够开放式融入当地发展环境和进程,最终可能难以避免被“过河拆桥”的命运。为此,建议江苏海外园区的建设要更好地与当地的政策、法治、人文环境融合,同时加大利用当地各类要素资源的力度,包括对当地本土化人才、资源、市场的使用力度,这样既降低园区和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分享收益和提升认同。其次,随着海外国家本土工业化的推进,一般性的制造业竞争力逐步加大,传统制造业园区如果不主动升级发展模式和技术层次,有可能面临被替代的窘境。因此,这些园区应该积极谋划海外园区产业和技术的提升,始终站在当地的技术前沿,确保其辐射带动能力的持续性。此外,近几年来,在苏高校招收了大量的海外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主要在工程技术和语言专业学习,既具有中国背景也了解当地,正是江苏海外发展需要的核心人才,建议海外园区和企业加大在来苏留学生中招用人才的力度,助力海外发展。
以海外园区为载体,加大海外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与输出力度。与西方国家注重在海外的“软存在”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在海外目前处于以工程建设、工业投资为主的“硬建设”主导阶段,在文化、科教、社会、政治、人才与技术合作领域比较薄弱。海外园区虽然以工业生产和商贸流动为主,但是也需要积极开发其综合能力,发挥其国际化发展的“桥头堡”和“大平台”作用,特别是在“产能”硬实力之外,注重其对于人才、技术、标准、观念等软实力的输出承载作用。建议以海外园区为载体,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海外高校合作,积极开展人才技术的培训,并积极输出国内园区的规划、建设与运营模式,引领当地工业园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积极开展相关研究、进行专门规划和配套专门政策,提高海外产业园区发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与实践领域的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对海外的学术研究与合作非常薄弱,无法为海外园区的建设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也无法在海外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由此导致在海外的建设行动大多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相对盲目的状态,对一些预见性风险、机会等均无法做到有效预警与预报。面向未来,需要更加重视对海外的全方位深入研究和学术交流等,为科学决策和规避风险、影响当地做好学术和信息储备、智库支撑。在科学研究基础上,需要从省级政府层面系统、专门谋划海外园区发展与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面向新常态的、支持和规范海外园区建设的有关配套政策,推动江苏海外园区的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