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坚持一盘棋思想”是核心要求。无论在新近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还是在6月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皆从国家层面要求江苏沿江地区发挥骨干带动作用。9月9日下午,省委书记李强在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江苏沿江八市要强化一体化协同发展理念,协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9月21日,李强书记在南京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的专题调研中,进一步要求沿江地区加大融合发展力度,突出一体化,共建扬子江城市群,使其成为未来江苏协同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推进江苏沿江八市跨江融合发展,共建一体化的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践行这些要求的系统设计,进一步彰显了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中的“江苏标记”和江苏承载的战略使命,将在江苏具体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发挥统领作用。
加快推动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把握好重点推进的路径:
统筹规划主体功能区,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主导的集约型现代城市群。扬子江城市群统揽沿江八市,在落实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中,要牢牢确立优化发展的原则,坚持“精明增长”的导向,统筹规划好主体功能区。沿江八市总面积为4.85万平方公里,要围绕“黄金水道”、“黄金水岸”的建设要求,细化两岸城镇体系规划,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提下,明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尤其对沿江发展的6市市区和15个县(市)的2万多平方公里区域,要体现与国际知名城市群对标的空间规划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沿江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重新进行审视,实施基于城市群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行动。在省级层面协调好沿江八市内部以及与上海、安徽相邻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推动沿江两岸城际轨道线建设,优化轨道交通主轴和网络,在鼓励各城市大力度建设市域地铁、轻轨的同时,统筹规划好整体的轨道交通主轴对接、网络化连接,促进沿江两岸和跨江通道形成通勤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深度推进宁镇扬、锡常泰和苏通三个地区的同城化进程。加快形成扬子江城市群内部主要节点之间以及与上海之间的“半日工作圈”、“一日生活圈”,促进要素、人员流动的几何级增长。探索出集约发展、“精明增长”的江苏现代城市群建设之路。
突出中心城市带动功能,创新驱动扬子江城市群多层级联动发展。从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内容来看,江苏沿江八市的能级地位不同:南京为特大城市,苏州为Ⅰ型大城市,无锡、南通、常州、扬州、泰州为Ⅱ型大城市,镇江为中等城市。规划现状和发展前景契合扬子江城市群的多层级联动发展的要求。南京要和苏州发挥“双引擎”功能,集聚高端要素,在更高层面上对接上海,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南京作为省会和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以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要在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发展中发挥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从长江经济带规划来看,南京被明确了四个航运中心之一的地位,江海联运和海港功能的枢纽效应将进一步放大,发展枢纽经济适逢其时。从创新驱动城市转型和丰富特大城市内涵的要求来看,可以借助科教资源禀赋优势、成果转化优势、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等,结合国际软件名城的建设,把南京建成国家级的创新中心、创新枢纽。要把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优先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创新政策的集聚,吸引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平台前来布局,大力提升创新驱动的动能和效率,着力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生态的颠覆传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独角兽”企业,使江北新区成为扬子江城市群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关键纽带。
完善产业与城镇转型互动机制,整体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扬子江城市群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要全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增强整个板块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围绕江苏“十三五”确定的“一中心”、“一基地”的建设目标,打造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做优做强服务经济主导、智能制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要坚决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产业跨界融合,促进统一市场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升级与城镇转型的联动机制,深度实施互联互通行动,打破沿江横向割据,推动跨江对接。苏州、南通要无缝对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在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全球科创中心等方面,实施功能区的融合与空间响应。探索多种形式的南北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加快升级“飞地经济”园区,对江阴——靖江、无锡——泰州以及苏州、上海在南通的共建产业园区,实施以发展质量主导的考核和支持,把“经济飞地”转变为产城融合的先行区。简政放权要落实到位,充分释放沿江县级市的发展潜能,培育出一批新的区域增长极和次增长极,促进它们带动县镇开发区、科技园区和功能小镇等实现创新在地化,直接进入长三角核心区的创新价值链,上升为国际化网络中的新节点。
以绿色发展降低生态负荷,打造长江经济带示范性“绿色城市群”。长江经济带规划和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首要位置,要求整体打造沿江的绿色生态廊道。扬子江城市群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高,生态环境脆弱,以石化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安全隐患突出,必须运用法制化手段来实施生态保护。要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方面的规划指导作用,以一体化保护的机制共守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地区生态安全。目前沿江八市共有危化品企业27646家,占全省78.9%。苏南五市的石化产业产值占到全省50%以上,较大规模的化工园区有20多家,且大都临近中心城区和县城。恪守打造“绿色生态廊道”的总体目标,根据沿江八市石化产业现状,精准制定各市碳排放指标,探索建立八市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设立省级的扬子江城市群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吸引险资进入稳定收益的生态建设投资项目。建立环保绿色技术共享机制,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提升企业排放达标标准和准入门槛,逼退、逼转、逼治不达标企业。研究设置沿江生态污染联防联控的统一管理机构,共建水资源监控系统。实施沿江生态污染联控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考核体系,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全面提升扬子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质量和整体宜居魅力,使其未来成为长江经济带示范性的“绿色城市群”。
(作者系《群众》杂志副总编,省级重点培育智库“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