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血脉 通命脉 仰望山脉

——江苏文脉工程的理念设计与行动方案
发布时间:2016-12-09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樊和平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一个在江苏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工程,是江苏文化高地建设的大手笔。如果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将为江苏文化、江苏文明的未来留下一份丰厚的资产,也会为江苏过往的历史恭恭敬敬地奉上一份足以表达现代江苏人的文化伦理和文明品位的厚重献礼。它将让我们站在江苏文化的“巨人之肩”,建筑起走向新的文化高地的“文明之石”。

理念:源于“文脉”的顶层设计

当今之时,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经济长足发展之后的国家战略,这是充分吸取中国文明的历史智慧、经验和教训,获得人的精神世界的话语权和主导力的重大国家战略工程。当全国许多省份星罗棋布般地开始编纂“文库”、“集成”的时期,我们所需要的自觉和自信是:江苏启动这一工程的创新性贡献到底在哪里?我们在何处超越?一言蔽之,在“文脉”的理念,在“文脉”的顶层设计。

江苏文脉工程建设的理念是什么?在哲学层面,其顶层设计的顶点就是“文脉”。与其它省份相比,江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文脉工程”而不是一般的“文本工程”。其它省做“文库”,做“文集”,我们是“文脉”,这就是江苏的超越之处。“文本工程”只是一般的典籍挖掘与整理,而文脉工程则与地域的文化生命深切相通,是贯穿地域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生命工程。“文脉”对历史而言是血脉、对未来而言是命脉,对当下而言是山脉。“江苏文脉”就是江苏人的文化血脉、文化命脉、文化山脉,是历史、现在、未来江苏人特殊的文化生命、文化标识、文化家园,以及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动力,只是它们可能以诸种文化典籍和文化传统的方式呈现和延续。文化血脉作为文化基因,深刻地影响甚至部分地决定地域的文化命脉,作为文化符号,它呈现为具有地理地标意义的文化山脉。譬如,山东的“泰山-尼山”山脉,历史上造就了孔子、孟子两大文化伟人;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山脉,造就了五四运动时期的陈独秀、胡适两大文化旗手;湖南的“韶山-岳鹿山”山脉,既造就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绝代伟人,也造就了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文化天才;江苏的“钟山-虎丘山”山脉——假设它表征一种文化山脉——从伍子胥到范仲淹、再到周恩来,一代代文化英豪身上隐含着大致相似的文化气息……只需向历史深处及作为其人格化符号的文化英雄们投上深深一瞥就会发现,站在这些文化山脉之巅的文化英雄们身上流淌着明显不同的文化血脉,其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不是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所能表达。所以,“江苏文脉”所要呈现的不只是历史文化的多彩与生动,甚至也不只是唤醒地方文化的集体记忆,而是考察它们如何汇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动脉,体认在这个大动脉中,它是哪一株文化支脉,逶迤蜿蜒于何种文化山脉,进而温故知新,为现代江苏人的安身立命提供文化基地和精神家园。

要之,血脉、命脉、山脉,就是“江苏文脉”的三大关键词,它们的贯通,构成“江苏文脉”的建设理念与顶层设计。

旨意:指向国家战略的文化担当

开启江苏文脉工程,在根本意义上,不是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甚至不是为了发展文化事业,更不是政绩工程。“文脉工程”理念的旨意要高远得多,也紧迫得多。“文脉工程”的立意不仅体现了江苏人的文化眼界和文化胸怀,而且体现了江苏人的文化抱负和文化担当。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全球化的裹挟之中。全球化既是一股浪潮,也是一种思潮,其中隐含着发达国家的诸多文化战略和文化企图。文化霸权主义和文明帝国主义就深藏于其中,对整个人类文明可能产生最具颠覆性的影响,漠视这一点的任何“智库”不是麻木,便是短视。全球化飓风将整个世界推向空前的风险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解构和颠覆地方性知识而导致的文化同质性。文化同质性的风险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就像一场文化瘟疫,将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化物种的灭绝。江苏文脉工程是整个中国民族文化工程的一部分和具体落实,其战略意义绝不止于保存文化记忆的自持和自赏,在这个全球化的高风险正日益逼近的时代,完整地保存地方文化物种,认同文化血脉,畅通文化命脉,不仅可以让我们在遭遇全球化的滔滔洪水之时可以于故乡文化的山脉之巅“一览众山小”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据地,而且可以在患上全球化的文化感冒甚至某种文化瘟疫之后,不致乞求“西方药”来治“中国病”,而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理,寻找强化自身的文化抗体和文化免疫力,甚至可以像屠呦呦那样,发现可以治愈异域顽疾的“青蒿素”,治愈反复无常的人类文化“疟疾”……。

江苏文脉工程的另一意义在于中国文明尤其是江苏文明的永续发展。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曾经说过,在“轴心时代”,中国文明起源的文化图式是“满天星斗”。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处于不断转型和高速变化之中,尤其近30年来,经济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前所未有地高速变化。高速发展对经济和生活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文化来说,却可能产生巨大挑战,作为高速变化的副产品,是文化沉积的稀薄甚至文化断裂,是文化集体记忆的解构甚至丧失,是文化同一性的动摇甚至颠覆。由此,“文脉工程”可以为今人在蒙太奇般目不暇接的变化大潮的漂流之途找到块栖息之石,直至建构一尊中流砥柱。另一方面,对地域发展来说,江苏文脉工程的意义,在于江苏核心竞争力或发展的核心能力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农耕时代,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因素是地理位置,仅仅在江苏,一道长江天堑,硬是在大地上划出了苏南苏北两个世界;黄河只是一个小小的改道,就让淮安府的历史繁荣成为昨日黄花和一声长叹。然而,正是在这些相对隔绝的空间和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孕育了吴越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这些江苏文化的“满天星斗”。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高”时代,高铁、高速公路、电子高速公路……农耕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是地理位置,在这个被信息技术和高铁融合的世界,“高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文化!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都指证了文化对当今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大发现的世纪,在文化大发现中,江苏文脉工程不仅是唤醒江苏人的文化集体记忆,而且是江苏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省,是江苏发展核心能力的再创造,是江苏走向新的文明高地的文化大发现。

行动:政府、学者、大众的战略联盟

江苏文脉工程如何展开?行动计划取决于理念和顶层设计,与其它省份“文集”、“文库”不同,“文脉”是一项战略工程,是国家文化战略工程的一部分,是构筑江苏文化高地的战略工程,在实施策略上必须是政府、知识精英、社会大众三位一体的文化战略联盟才能真正完成的战略工程。

无疑,江苏文脉工程是严肃和严谨的学术工程,无论典籍整理、校订,还是关于江苏文脉传统的研究,都必须经得起学术检验和时间洗涤,否则不仅是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可能会误导世人,贻笑后人。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对江苏学术能力包括学术组织能力的一次检阅和考验,期待着一支庞大的高度专业化并且可持续的专家队伍。但它不是简单的学术工程,将它定位于类似“四库全书”式的目标,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江苏文脉工程在现实性上是江苏的社会大众对自己的文化血脉认同、对文化命脉疏通、对文化山脉构筑的工程。文脉之谓文脉,必定流淌于江苏人生生不息的生命之中,尽可能广泛吸引大众参与是文脉工程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由此才能成为江苏人文化集体记忆的唤醒,成为江苏人的一次文化自觉,也才能成为江苏文化的真正建构。当然,精英主导和大众参与都必须在政府正确而又强有力的组织下才能实现,不仅是财政的支持,而且是各种文化力量的汇集与凝聚,只有透过强有力的政府组织,各种力量才可能在“江苏文脉”的主题下作为一个整体而行动。

于是,在策略层面,可以从三个维度共同行动。知识界通过研究和梳理,提供关于江苏文化典籍的最重要的文本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以新媒体为介质发动社会大众参与推荐、评选、评论江苏历史上的文化典籍和文化代表人物,使江苏文脉工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和文化认同;各市政府部门组织对本地域的历史文化典籍和地域文化传统的推荐和研讨,以此展现江苏文脉的多元生命构造,发掘江苏文化的生命活力。三个维度同时展开,缺一不可,汇集为政府、知识界和社会大众的共同行动,其中可能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大众参与。大众参与不仅因为文脉在民间在社会,所谓“礼失而求诸野”,而且大众参与的过程就是文化认同的过程,是江苏文脉工程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所在。

政府、知识精英、社会大众三位一体,政府组织、精英主导、大众参与的行动策略的关键,在于必须有一个高效和可持续的中枢机构和运作机构。作为一项浩大的战略工程,江苏文脉工程将延续相当长时期,在时世更替中,政府、知识界、社会大众中的任何一方面,可能都难以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力量,因而一种三大主体整合的机制便是必要和必须的,三者辩证互动的生态,才是文脉工程漫长进程里“变”中之“不变”的力量。传统的力量在于继往开来,对这一漫长历史性工程来说,最忧患也最可怕的是中断。江苏文脉工程面临两种可能的结局:做得好,文化高地建设、学术事业推进,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一举三得;做得不好,或完成的质量不高,则学界不认同,民众不认同,政府不认同。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严谨而卓越地迈每一步。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