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江苏全域旅游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6-12-09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章锦河    
 

当前,全域旅游已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发挥旅游业“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作用的新举措,是实现江苏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的新思维。做好江苏全域旅游的大文章,创新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是重中之重。大运河江苏段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八个设区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为全线最多,构建大运河经济带有利于促进全域旅游空间的扩展与创新。

厘清全域旅游本质,打造诗意栖居环境

人类社会已由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生产悄然隐退幕后,而消费慨然迈到台前,旅游已成为生活的刚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是每个人的需求也是诉求,而“人人是旅游者,处处是旅游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与应然。全域旅游本质上是对人类梦想在“地球村”中“浪漫行走,诗意栖居”的回应与响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这是一幅浪漫、诗意、休闲的生动画卷,既是对全域旅游建设与发展愿景的诠释,也是对人类旅游活动及品质生活追求的本质观照。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以及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粗放利用等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导向的新型区域发展观,契合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方略。通过全域实施“保护生境,改善情境,提升意境”,实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全域旅游发展中“全”是“要素”,“域”则是“要素”的空间载体,全域旅游不是全域范围内旅游开发遍地开花,也不是否定“景点旅游”,而是依然遵循“点、线、面”的梯度推进原则,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建构“处处有风景,时时有服务,人人都开心”的游憩与人居环境体系。

创新全域旅游格局,构建大运河经济带

江苏旅游长期围绕“沿江、沿湖、沿海、沿线”的空间模式发展,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生态等价值长期被忽视。当前我省旅游发展正面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与区域均衡发展的诉求,重新审视大运河的价值,构建大运河经济带,有利于“以线带面”,促进全域旅游的空间推进与创新发展。有利于“长江、沿海、大运河、东陇海线”四带,“环太湖、环洪泽湖”两大旅游圈以及高铁旅游网的“四带两圈一网”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大运河沿线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

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文明的制高点。中国大运河在20146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标志着中国大运河二千多年的历史长度、文化高度、经济宽度是世界的共识、人类的瑰宝与中国的骄傲。一是千年运河肇始于江苏。大运河江苏段共有遗产河道总长325公里、河道遗产段6处、22个遗产点,分别占中国大运河的32.2%22.2%37.9%,均位居全国之首。二是大运河江苏段最具运河遗产的多元化特征,遗产类型多样、数量丰富,遗产点与运河的行政管理、漕运、盐运、经济、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联系密切,孕育了运河“八大奇观”,诸如水上长城、悬湖奇观的洪泽湖大堤,水上亭榭、园林奇观的蜀岗瘦西湖,河上古城、水门奇观的苏州古城、盘门,河下古镇、悬河奇观的淮安区河下镇、江都邵伯镇、高邮盂城驿,枕河人家、栖居奇观的江南水乡、清明桥、山塘街、青果巷,水中长蛇、拖船奇观(最佳观景台有泗阳泗水阁、新沂窑湾镇、宿迁皂河镇),漕运锁钥、水闸奇观的清江浦中洲岛、江都邵伯船闸、淮安水立交等。三是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彩带串珠,拥有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6座历史文化名城、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2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75A级景区、1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4处后备遗产项目,20个大运河古镇,24座古塔。坚持以“保护环境、保存遗址、唤醒记忆、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为理念,以“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圆融的大运河文化记忆为主题,以“水上观光、滨河休闲、近河度假”空间递进的“大运河旅游遗产廊道”为主线,将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为江苏旅游发展轴、国际运河旅游首选目的地,是传承与保持大运河文明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大运河江苏段经济带是建设新江苏的引擎。首先,大运河江苏段的省域地位高。江苏境内大运河全长690公里,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泰州(辐射区)、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9设区市,39个县(区),核心区与联动区涉及410个乡镇,面积64271.5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63%,人口5405.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7%GDP占全省的70%。其次,大运河江苏段的发展差异大。大运河江苏段区域“地”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文”贯三大文化区,“经济”递推南北向三级阶地。2015年江苏GDP7.06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二,但江苏经济发展地域不平衡,苏南的城镇化率是苏中的1.23倍、苏北的1.31倍,经济梯度特征明显。再次,建设大运河江苏段经济带是打造“四沿”战略升级版的需要。“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的“四沿”战略有力推进了全省发展,但是省域“东西”互动有余,而“南北”联动不足的局面未得以有效改观。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目标要求下,在省级层面实施江苏大运河经济带发展战略,坚持全域旅游理念,以窑湾镇、皂河镇、河下镇、码头镇、界首镇、邵伯镇、瓜洲镇、溱潼镇、世业镇等14个重点镇为依托,错位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构建全流域4级特色小镇体系,打造江苏省“沿线、沿江、沿海、沿河”“四沿”战略的升级版,有利于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促进苏南、苏中、苏北梯度推进发展,打造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运河模式,启示中国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确立与提升江苏在未来中国“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构建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落脚点。按照“共建共享”的理念、采用“智慧旅游”的手段,可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使得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主客共享”的高品质社会生活愿景得以实现。一是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交通、通讯、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建设规模、选址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要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理念。到2020年,江苏省“三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将全面形成,铁路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其中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铁路达到3000公里左右,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高速铁路网,实现全省1.5小时交通圈,总体上有利于全域旅游发展。但交通可达性提高,不一定意味着全域交通公平的实现,道路连接的“最后一公里”、站点布局、站点与目的地之间接驳交通的方便程度等问题,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效率与公平的博弈,如果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可能会导致“通而不畅,虽有不便”的尴尬境地。二是关注弱势群体,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大针对性产品开发力度,提供便利化的设施和服务,在适当的地点配置残疾人轮椅、盲道、残疾人厕位等无障碍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残障人群旅游权利的实现。三是探索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打破由政府单一供给的局面,建立多元化供给机制,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完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相互合作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以信息技术推动旅游公共信息体系、公共服务大数据共享和旅游监管评估体系的建设,保障全域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