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游+”促进江苏旅游产业全域联动

发布时间:2016-12-09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侯国林    
 

全域旅游重点在一个“全”字,要求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对区域内全要素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休闲产品,全面地满足游客各种需求,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全体居民的幸福指数。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征,因此“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最根本的措施,发挥旅游业“搭建平台、打破边界、提升价值、实现共生”的综合带动、催化集成功能,可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延长或拓展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全域化的旅游业态与产品。

从产业视角来看,“旅游+”是在产业内部拉力、外部推力以及公共服务与科技文化支撑力的共同作用下,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通过互动、渗透、交叉、重组等形式,实现资源、市场、科技、功能、文化等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产业的共生共荣。从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看,“旅游+”既包括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宗教、教育、科技等行业的融合,也包括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体制机制转型等的融合与协同,即社会各个层面围绕全域旅游的宗旨与目标实现“旅游化”,提高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基础。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村镇经济发达,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通过“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托广大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有利于发展一批特色旅游村、旅游城镇,推进现有农家乐、渔家乐的提档升级,发挥旅游对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力度,实现村镇景观化与旅游化的统一;有利于积极研发、生产以农副土特产品为原材料的特色旅游商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遗产、农业遗存以及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民间艺术,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使村镇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域旅游网络节点。

江苏是制造业强省,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推动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同时可以推动产业与产品创新,提高制造业的活力与核心竞争力。一是鼓励和支持知名企业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将工业旅游视为企业营销公关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工业旅游点、工业旅游园区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支点。二是充分发挥江苏省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提高旅游装备的国产化水平。主要包括推动邮轮游艇、旅游房车、小型旅游飞机(直升机)、旅游索道、游乐设施等大型旅游装备制造的发展;积极推动高尔夫设备、滑雪用具、宾馆饭店用品、户外用品等旅游用品的制造;不断提高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使旅游装备制造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推动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全域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商旅文融合,全面推进旅游产品、配套服务的升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水平。促进旅游业与影视、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积极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开展旅游活动,开发不同类型的运动健身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与金融保险业的融合发展,扩大旅游业的融资渠道,为游客出行提供保障;推进旅游参与承接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医疗保健旅游和养老旅游等服务外包。城市是第三产业的集聚中心与消费中心,以“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推动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景观风貌品位、接待服务能力、综合治理水平,使城市成为宜居、宜游的全域旅游核心区域。

通过“旅游+”,衔接一、二、三产业,实现全产业协同叠加的深度融合,创造全域旅游的奇迹,以色列是典型代表。以色列极度缺水,却创造了震惊全球的沙漠农业奇迹,其将农业与旅游观光结合,打造“休闲农业”主题游,不仅能向游客普及计算机控制下的滴灌技术,还能品尝以色列小番茄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之间的交叉及渗透。以色列科技实力强,研发投入比例高,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前来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和工厂,工业旅游蓬勃发展,为“创新创业”主题旅游提供了巨大潜力,旅游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催生了商务旅游、学术会议旅游、产品技术推广旅游等高尖端的专题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除了需要通过“旅游+”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创新旅游产品,形成全系列业态体系外,还需要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旅游化”,走共建共享之路,通过旅游与生态、信息化、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实现“处处是风景,处处有服务”的大旅游格局。

旅游交通是全域旅游的网络线路,优质高效的全域化旅游交通对全域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打通交通瓶颈,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探索“一票通”或“一卡通”等区域旅游交通一体化模式;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智能公交系统、旅游标识系统、自驾露营系统、游客服务驿站系统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由铁路、邮政巴士、游船、观光缆车组成的瑞士公共交通系统覆盖了瑞士全境所有的城市、乡村和景点,火车的列车时刻表与邮政巴士系统、湖上游船、高山列车和缆车的时刻表精确对接,游客可以凭借旅行票证免费无缝、安全、高效、便捷地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实现一票畅游瑞士全境。持有瑞士交通系统的各种票证可以免费参观全国400多家博物馆,还可以在滑雪板租赁、旅游住宿和城市观光游览时享受优惠折扣。完善、直观、详实的旅游标识导向系统指引游客在瑞士全境自由活动,懂得多国语言的专业人员为游客提供交通信息更新、购买旅游纪念品、兑换货币、寄存行李、租借自行车等全方位的服务。

旅游是一种移动生活方式,推进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全域化智慧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通过智慧旅游可以实现旅游大数据的搜集与挖掘,为游客提供在线旅游服务以及基于位置的服务,为旅游业运营者与管理者提供智慧营销方案与智慧管理。例如,在景区、博物馆和游客集散中心等区域提供免费WiFi,推出满足各类游客需求的APP3D实景地图、二维码实时旅游信息等在线旅游产品,游客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实时查询游览路线、交通或活动时刻表,还可以购票、购物。

发展全域旅游还需要推进旅游治理理念、治理机制的转变,推动由部门抓旅游向党政统筹抓旅游转变。做好顶层设计,高水平编制全域旅游规划,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创新领导体制,强化统筹职能,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制;提升旅游地位,大胆探索“1+3”旅游综合监管模式,成立具备综合协调功能的旅游发展委员会,组建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工商分局,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支撑力和保障力。此外,还须进一步完善假日制度,研究带薪休假、错峰休假、灵活作息等制度和机制的推进落实,提高大众出游时间弹性,以制度政策“杠杆”引导旅游消费行为,促进旅游消费均衡发展。

全域旅游既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发展全域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旅游+”高屋建瓴地建构全域旅游的发展机制与保障机制,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综合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教授、博士)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