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创新,创新的首要路径是思想解放和观念革新。大国治理不仅需要创新的制度、政策与具体的改革举措,更需要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变革。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大农业、大民生等观念和实践,实质上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大变革和观念的大革新,其所强调的是大时代所应有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
以战略思维谋划改革大局
随着新科学技术革命进程的不断加快,系统复杂性和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也急剧增加。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国家治理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迫切需要掌握战略思维,实施战略管理。善于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他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中明确地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改革推进到现在,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所谓战略思维,是指以全局的视角、深邃的洞察力和长远的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表现为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展示的是看问题、定目标和做决策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近代德国军事战略学奠基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指出,所有伟大统帅的伟大和天才,一部分也就表现为他们的判断总是正确的,而正确的战略判断必须有战略思维,“必须有明确的观念并指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而能够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近代英国兵学家利德尔·哈特在阐述其“大战略”思想时,曾有这样的话:“战略愈高明,则愈容易把握有利机会,而只需付出最低的成本。”决策者战略思维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其观察问题的高度、理论思考的深度和知识视野的广度。战略思维作为一种高瞻远瞩和统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体现了战略上的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自觉运用。在现代社会,战略思维作为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重大战略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大农业、大民生等提法,实际上也体现了国家治理进程中的改革方略与战略思维,反映了一些政府部门在战略机遇出现之前的超前谋划,富有大局观、前瞻性和预见性,找出影响改革全局发展的主要因素、关键变量和薄弱环节,并据此确定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工作的着力点,突破地区局限、部门区隔和局部思维。关于大农业、大生态与大民生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他告诫全党:保障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这充分体现了大国治理中所需要的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和全局理念。
以辩证思维助力攻坚克难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思维强调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要用普遍联系的、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和问题。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不统一的时候,就更加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寻求最大公约数。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国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一定会寸步难行。
唯物辩证法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循的核心方法。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辩证思维,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012年12月,他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他再次强调:“‘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这些重要论述,充分显示习近平同志对国家治理进程中应用辩证思维的高度重视。
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就是客观地承认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并且深入地分析矛盾、有效地解决矛盾,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待改革中的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准问题的重点,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弱鸟如何先飞》《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等文章中,习近平同志要求“弱鸟先飞”,首先要抓好农业,摆脱贫困基础在建设大农业。
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就是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也要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在“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化危为机,发掘和彰显本地区、本部门的比较优势。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问题错综复杂、各类矛盾空前尖锐,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关键是要找准重点、抓住关键,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以普遍联系和动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和矛盾。例如,大旅游是一项包含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诸因素在内的综合型新产业模式,与大农业、大生态、大健康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成为许多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以系统思维引领协同治理
系统思维是将所要认识的对象作为一个目标系统来思考,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有机地、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国家治理进程中运用系统思维解决复杂性问题就要实施协同治理。所谓协同治理,就是指“一组相互依存的利益相关者,通常来自于多个部门(公共的、私人的以及非营利部门),为了解决一个复杂的、涉及多面的公共难题而协同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和制度”。实际上,强调协同治理就是要在治理过程中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并且坚持跨区域跨部门协商、合作的理念。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系统思维。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改革开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2013年9月17日在跟党外人士座谈时他再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在系统思维中,治理与改革的各项工作、各类要素都被看作是相互交织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只有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改革举措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将国家治理进程中的改革事业顺利推向前进。只有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做好系统谋划、全局部署、协同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治理的整体效果。
首先,坚持系统思维和协同治理,就是要在注重改革措施的整体性与宏观布局的同时,对于涉及面广的改革举措,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协同推进配套改革,实施整体性治理。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认为:“当问题相互关联时,当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其他问题而被单独处理时,仅在一个层次上处理,由一个行动者处理,这种明晰就成了效率的障碍。”因此,不能忽视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必须将这种关系置于制度设计的中心位置,才能适应多中心治理结构。
其次,坚持系统思维和协同治理,就是要注意区分治理的层次性,实施分类指导。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的任务分解,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实施网络化治理,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谈到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也就是说,基于战略思维的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方式并不矛盾。摸着石头过河,绝非是摸完石头就忘记,而是要通过摸石头来总结出过河的规律。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
最后,坚持系统思维和协同治理,就是要加强改革措施的配套和衔接。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借鉴后“整体政府”理论和合作治理理念,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大部门体制,对相同或相近的政府职能进行整合、归并,综合设置政府机构,增强部门间和区域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限冲突、政出多门等问题,促使政府部门向大旅游、大生态、大农业、大民生的管理模式过渡,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部门间的政策冲突,有效整合公共资源,把各种组织机构的力量协同起来,为公众提供无缝隙而不是碎片化的公共服务。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