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时代尤须警惕“一致性悖论”

发布时间:2017-01-22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盛小伟    
 

据传在古罗马,如果所有法官都一致认为犯罪嫌疑人有罪,该嫌疑人最终反而可能被赦免。20159月,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深陷的尾气检测门丑闻中,最终出卖大众公司的是自己生产的汽车:整齐划一、恒定不变、太过一致的好数据,因太完美而让人在直觉上感到不对劲。美国环保部门从这个现象入手,顺藤摸瓜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控制尾气排放的作弊软件。专业研究人士将包括其它因一致而致的不一致(含偏差、错误等),即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是有问题之类的现象,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一致认为”、“一致赞成”、“一致同意”……类似的表述,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在领导讲话、一般公文、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一致”是个使用频率颇高的修饰词。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也不难发现,有不少“一致”的决策、规定,实务操作时或束之高阁而没有被执行,或执行的效果差强人意甚至有的背道而驰,呈现出“一致”下的结果与初衷的不一致,何故?所有人同时出错的概率并不高,所有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见解高度一致的也并不多,或许这就是“一致性悖论”在作祟。

无论是工作,还是决策,求一致的认识或成效的心理可以理解。但现实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也都不会单独存在,放置在复杂系统中进行观察、认识和解决,只要这个系统出现了哪怕是概率极其细微的偏差,比如:被遮蔽(看不到全貌)、或失效、或失灵、或意外等,导致提供的证据、数据、实验结果等引导人们走向有偏差的“一致”时,“一致性悖论”将不可避免。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改革、创新、发展的顺利推进并获得正向变动、变化的成绩,社会和人们都在最大限度地寻找一致的共识,但鉴于理念、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不同个体的经历、学历、角度、方法的千差万别,要形成高度的“一致”并不容易。在此情形下,真的非常有必要防止因过度追求一致而掩盖了不一致、导致了不一致的“一致性悖论”。

一方面,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对待社会调研,数据普查、抽样调查、民意测试、可行性方案……不能为了求得一致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微缩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不能够全方位地呈现真实的图景或全貌,甚至用亮丽的数据作引导与诱导,类似于这些人为地带有指向性、结论先行的一致只会带来更大的不一致。

另一方面,千万不能忽视、漠视、无视不同的意见、建议和质疑,要理性地包容、汲取异见中的真知灼见。要广邀不同见解者参与论证,其发表的“异议”倒是从不一致走向一致的有效途径。要有不同的方案供比较、借鉴和选择。尽可能地从“广泛的不一致”中最大限度地求证一致,这才是化解“一致性悖论”的有效之道。

一致说好,不喜;一致说坏,不忧。认识到了这一点,或许就能在警惕的基础上避免“一致性悖论”。

(作者系无锡市工商局副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