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如何决胜东北

发布时间:2017-01-23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史拴拴    

1945年,十余万八路军主力部队先后从冀东、山东等地开赴热察地区和东三省,本已派往山东的林彪在行军途中被紧急调往东北,自此,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在七大上提出的争取东北的战略构想开始逐渐成为现实。中共为什么选择全力夺取东北,甚至为了向北发展,不惜放弃8个南方根据地?又如何实现夺下东北?翻开历史,让我们一起品味老一辈革命家决策东北的点点滴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首《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唱出了东北的美丽富饶。确实,抗战前后的东北得天独厚。东北幅员辽阔,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4000多万,自然资源丰富,煤、铁、铜等矿藏不仅储量大,而且品质极高,物产丰饶,年产粮谷近2000万吨,是全国余粮最多的地区;工业发达,自九一八事件之后,日本为使东北成为侵略中国的重要战略基地,开始大规模在东北进行工业建设,东北迅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现代化工业区,抗战胜利前夕,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位居亚洲第一,钢材产量和发电量占全国90%以上,交通便利,拥有铁路1.4万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长1/2以上,有稠密的公路网,几占全国公路之半。据说,日本战败前夕,日本曾有放弃日本本土而迁都东北的设想,可见东北的重要性。

在东北问题上,中共第一时间派遣了最优秀的将领、最优秀的干部、最优秀的军队,确保东北的胜利。

中共很早就意识到东北的重要性,并作出积极准备。从战略地位上看,东北北靠苏联,东邻朝鲜,西接蒙古,西南与冀热辽根据地毗连,如果中共控制东北,就可以实现背靠苏、朝、蒙,南与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从而摆脱长期受国民党分割、包围的局面,并且可有一个巨大的战略后方基地。反之,如国民党抢占了东北,中共的华北解放区与苏、朝、蒙的联系将被切断,华北解放区将处于国民党南北夹击之中,战略态势将对中共极为不利。因此,夺取东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这迅速成为抗战结束前中共中央最重要的战略设想之一。

进入1945年,毛泽东敏锐地注意到苏联将要在远东参加对日作战,特别是解放中国东北地区的作战。他在春季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指出:我们要准备廿、三十个旅,十五万人到廿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满洲去,并得到技术条件。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194589日,百万苏联红军开赴东北展开对日作战,日本关东军迅速土崩瓦解,其扶植的伪满洲国也随着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而覆灭,东北一时成为由苏联控制而无国共势力的真空地带。对此,中共抢抓机遇,第一时间派得力干将进入东北。中共中央决定,抓住这千载一时之机,争夺东北,下令李运昌、万毅、林枫等率各部约两万兵力开赴东北。紧接着,迅速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统一领导中共在东北的工作。919日,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最终确定,随后中共决定将江南孤立的中共部队撤至江北,放弃南方根据地,大力向华北和东北发展。随后,十余万中共部队从四面八方或陆路或海路踏上了通往热察和东北的道路,高岗、张闻天、罗荣桓、陈云等人也先后来到东北。为了确保在东北取得优势,本来被派往山东工作的林彪在行至河南时被紧急调往东北担任主帅,主持中共在东北的工作。

对于东北,蒋介石虽知“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亦不保”,但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无一兵一卒,主力部队又远在大西南,与东北之间隔着一个辽阔的中共解放区,短时间运兵到东北十分困难。因而国民党制定了“集中全力,先关内、后关外”的接收方针,重点接收华南、华中和华东的大城市。对于东北遂企图依据中苏条约,通过外交途径和派驻接收大员的方法顺利地把东北接收过来。1945831日,国民党在长春设立东北行营,熊式辉担任主任,张嘉敖任经委会主任委员;9月,将东北划为九省,并公布《接收东北九省办法》,任命九省主席,委任熟悉苏联的蒋经国为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10月成立由关麟征(未到任,被杜聿明接替)为首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作为日后国民党在东北的最高军事统帅机关。

对此,中共根据形势的变化,将东北的政策由独占调整为占领两厢,再根据形势的变化尝试占领大中城市,决策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

由独占东北到占领两厢

由于蒋介石发现大批中共部队已深入东北,他决心以武力来辅助接收行动。11月初,杜聿明指挥国民党装备精良的第13军和第52军乘美舰,改由秦皇岛登陆,向山海关中共守军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国民党向苏联施压的外交行为也取得了成效:苏方代表通知中共东北局,中共部队必须撤出长春铁路沿线城市,苏军将把各大城市交给国民党接收。

形势的突然变化,使中共独占整个东北的计划已无可能。11月下旬,中共中央根据刘少奇、陈云等人的建议果断决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即暂时放弃组织战役的计划,确定长期发展的方针,将主力撤出大城市和铁路沿线,迅速转向东满、北满和西满等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从继续尝试占领大城市到控制广大农村

19463月,因与国民党关系恶化,苏联在开始从东北撤离时对国民党接收东北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而竭力将政权交给中共接收。中共中央随即调整战略部署,提出重新占领和控制部分大城市,并相继夺取了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地,造成了中共控制东满、北满和南满一部,国民党占据锦州到沈阳一段铁路线和周围城市的局面。为了确保战略设想的实现,4月中旬,中共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在四平与国民党决战,要把四平作为东方马德里。然而,激战一个多月,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中共不得不放弃四平,放弃了占领大中城市的构想。

不过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分析四平之战得失时指出:“中共并不因为四平、长春等大城市的陷落而受到严重损失。”此后,中共将精力集中于巩固已有的成果,巩固广大的乡村。中共东北局派出五分之三的干部和三分之一的部队深入群众开展工作,通过土改赢得支持,不断补充兵员。经过休整发展,中共在东北恢复元气并逐渐取得主动。19475月,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夏季攻势,打通了南、北满根据地的联系,迫使国民党军收缩于狭长的中心城市走廊地带进行防御,中共在东北的局势中逐渐占据了上风。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中共控制了东北90%以上的土地,在东北的总兵力超过一百万。

19489月,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决定把决战的突破口定在中共占优势的东北,发动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整个战役,中共以不足7万人的损失消灭国民党兵力达46万,这使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如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中指出的: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东北的胜利使中共获得了巩固的战略后方,经过磨炼的东北野战军蜕变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之后,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各解放区军队紧密配合,势如破竹席卷全国,短短一年内国民党便败退到台湾。

据此,可以说,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始于其在东北战场上的失利,共产党的胜利也是始于东北的胜利。

(作者单位:《江苏社科科学》杂志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