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是每个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难点和痛点。一边是城市功能布局的再调整,一边是居民对未来生活保障的切实诉求,利益的天平一旦倾斜,就很容易成为其他更复杂问题的引爆点和导火索。如何才能把这种利益冲突最小化、柔和化,是近些年来各地一直在持续探索和改进的议题。
2016年,南京范家塘、文津桥危旧房改造项目用六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近2000户居民的房屋征收工作,创下了“范家塘速度”,成为其他地区学习借鉴的“范家塘样本”。这背后,既有一系列创新做法作支撑,更为重要的,是构建了一种诚信、公开、为民的拆迁新生态。
症结:老百姓凭什么相信你?
“拆迁工作最难的,是让老百姓相信你”,做了十几年拆迁工作的壹城集团副总、范家塘项目现场指挥部负责人朱冬云感慨,“老百姓不相信你会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在他的概念里,有关系有门路的人会拿到更多的补偿。另外,他也不相信你最开始的奖励承诺会兑现,总觉得拖一拖、等一等、闹一闹反而能拿到更多好处。”
这种惯性思维的形成自有其原因。在过去2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拆迁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粗暴到规范有序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有人滥用裁量权,帮助部分群体获取了额外利益,也有的地方为了如期完成拆迁任务,对个别“钉子户”给与特别政策,进行优厚补偿。更为常见的是,拆迁工作组习惯于对被拆居民进行各个击破,最终达成的协议只有“你知我知”,每个居民都自以为收获了最大化的利益,但又因为这个“暗箱”的存在而不能完全放心。
“拆迁之后我的生活能不能得到保障,日子会不会更好,能不能真正实现安居乐业?这是老百姓在面对拆迁时普遍存在的疑虑。”朱冬云告诉我们,“其实,这也是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信任的缺失一方面会影响拆迁工作按期推进,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导致老百姓对拆迁的期望值过高,寄希望于通过拆迁能一次性解决家里所有的问题。朱冬云说,“住房问题、低保问题、就业问题,甚至家庭矛盾,都是老百姓在拆迁过程中的诉求。一旦不能满足,就会更加不信任你,从而增加拆迁的难度。这个在范家塘项目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具体负责该项目的秦淮区戴新副区长告诉记者,范家塘地块是南京主城最大的棚户区,房子主要建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道狭仄、房屋荫蔽、公共设施破旧,而与此相邻的,是南京最为繁华的新街口商贸区和最有历史韵味的朝天宫文化保护区。拆迁改造势在必行,从2013年到2015年,“范家塘地区危旧房改造”连续三年成为市人大0001号建议案。然而,由于资金平衡问题,再加上老人多、低收入人群多、困难家庭多的复杂情况,直到2015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才把这个片区列入改造计划,2016年被秦淮区列为“一号工程”。
破冰:一个APP让公正看得见
“像范家塘这样的项目很少见,我们之前也做好了打硬仗的心理准备。”在正式进场征收之前,朱冬云带领的指挥部联合朝天宫街道做了三件事,一是摸底调研,了解居民的征收意愿和具体诉求,摸清片区的人员构成和房屋情况;二是与市征收办、住建委、法院、建设局等部门会商,研究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案;三是到上海学习他们在征收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尝试使用征收补偿系统是他们此次取经最大的收获。
上海的房源和房改情况和南京差异较大,他们目前所使用的征收系统还不能直接拿来就用。回来之后,指挥部根据项目的特点,决定着手研发一个全新的平台。在谈到为什么花费人力物力启用一个新系统时,朱冬云说,“要想赢得老百姓的信任,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光嘴上讲讲是没有用的,一定要让他们实实在在看到我们的征收工作是公平公正的。”
在这个系统里,可以查到每一个被拆迁家庭的征收信息,房子有多大,能补偿多少钱,奖励能拿多少,是选择货币补偿还是安置房源补偿,以及居民共有产权房、公租房的享受情况,所有的预告知单、票据、协议也都出自这个系统。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居民既能在手机上下载APP,也可以使用拆迁现场的触摸屏。
除此之外,这个系统最大的突破在于,居民不仅可以查询自己家的信息,还能看到街坊邻居家的补偿情况。“在以往的项目中,我们发现居民相互之间的猜忌很普遍,总以为别人家占了便宜,得了好处。只有让他们清清楚楚看到具体的数字,才能打消这种疑虑。可以说,这个系统的使用,让公开更方便,更看得见。”朱冬云告诉我们。
考虑到片区老年人居多,文化层次不高,指挥部除了通过系统公开所有的信息,还把拆迁政策以及每家每户在计奖期前、中、后三个阶段所能拿到的补偿清清楚楚地告诉居民。比如,某个家庭一处29.05平米的房产,评估价为609026元,如果在计奖期前提前搬家和提前交房,可以拿到913468元;一旦进入计奖期内,补偿总额将降到883468元;而如果拖到计奖期后,则只能拿到621656元。精确的数字和严格的执行引导着居民的行动,很多家庭看到这份明明白白的告知单,决定不再迟疑。
“拆迁工作中的所谓操作空间是引发矛盾的根源,现在我不要这个裁量权,一把尺子量到底,不管你有什么关系,认识什么人,该多少就是多少,过了一定的期限该没有的就是没有,这个底线一定要把握好。”朱冬云感慨,“拆迁工作者现在在社会上基本上是一种负面的形象,认为这个群体就是野蛮的、粗鲁的,甚至是腐败的,这是一种偏见。在范家塘项目中试验的完全公开透明的征收模式,看似拿走了手中的裁量权,但其实也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保护。”
理念:重塑拆迁征收的新生态
经过前期一系列的准备工作,2016年6月18日,范家塘项目正式进入签约期,7月18日进入签约计奖期,在计奖期内交房的居民达到97%,到9月30号,已经全面完成项目片区的征收工作。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为什么一个看上去异常复杂的项目会进展得如此迅速?朱冬云认为,创新使用的征收系统是手段,转变理念才是根本。
首先是把诚信做到位。在项目开始之前制定的政策、奖励办法,一定要坚决按照程序来做,执行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在项目开始的时候,有好多居民还不相信我们制定的办法,等到过了计奖期才傻眼了,一看几万块钱就是拿不到了,才跟我们说早知道早点签约交房了。”朱冬云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拆迁模式在逐步成熟和规范,老百姓的思考方式和习惯也会一点点的改变,但我们要把诚信做在先。”
其次是真正替老百姓着想。拆迁有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拆迁问题,而是社会问题。面对拆迁,老百姓有这样那样的诉求,作为拆迁一线的工作者,回避问题只会使工作更加被动,只能最大程度考虑老百姓的难处并帮助他们化解这些问题。在范家塘项目中,考虑到重大病患、残疾人、低收入人群、高龄老人的实际情况,拆迁指挥部积极和民政部门对接,帮助他们办理低保;为了让居民缩短在外过渡的时间,竭尽全力争取到了现成的保障房源,并且安排专车组织居民到现场看房。在采访中朱冬云为我们讲了一个事例,有一个比较困难的老人家庭想用补偿款在附近买一处房子,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积极和中介联系帮忙看房选房,经过一番波折,最后终于找到了老人满意的住处。“替老百姓着想不是一句空话,拆迁是社会矛盾的最前沿,我们尽最大努力提前消化一些矛盾,不让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朱冬云笑着告诉我们,“有时候感觉自己不是在做拆迁工作,而是在做群众工作。”
再次是坚持原则,不碰底线。“大部分老百姓还是讲道理的,但不管在哪个项目,都能碰上一些漫天要价的人,他们总想通过上访或者其他渠道来获取利益。”朱冬云做了十几年拆迁工作,和这个特殊群体打过不少交道。在她看来,各个部门一定不能纵容这种行为,因为一旦无理行为占到便宜,那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效仿。从这个角度看,拆迁已经不仅仅是拆迁部门的事情,而是大家要协同起来达成共识,坚持一个原则,绝不触碰底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