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域旅游新生态

发布时间:2017-01-23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雒永信    
 

旅游业增长潜力大、带动力强,是富民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当前,旅游正在由“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更加注重城市整体形象,成为一个地方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展现。徐州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悠长,“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景致和“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质,为徐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徐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改革发展的意见》,用“深化三项改革,构建七个体系”的思路,实现旅游从单一部门推动向多部门综合联动的转变,形成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游客需求的全领域、全时段、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供给和服务保障体系。

深化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旅游管理体制从行业管理向产业管理转变,形成“统一领导、各负其责、齐抓共建、协调高效”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在徐州市旅游局的基础上组建徐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对全市旅游实施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指导服务的综合职能部门。支持各地参照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办法,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当地全域旅游改革发展。

深化全域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三权分离、市场导向、权责明确、充满活力”的国有景区经营管理机制。整合国有涉旅经营性优良资产及景区经营性资产,以无偿划转或投资入股等方式,组建徐州市旅游控股集团。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逐步推进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增强景区经营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旅游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旅游龙头项目,培育一批旅游创客和旅游创新创业基地。

深化全域旅游规划建设体制改革。按照“多规合一”原则,把旅游要素贯穿于城市规划、行业规划和产业规划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市规划局将全域旅游规划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中;市建设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的融合;市国土局为旅游业发展做好用地保障,为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地理信息支持;市发改委加快完善旅游业同各类产业跨界融合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体系;市商务局在编制商业网点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商品购物需要,推进商旅联动;市水务局在推进水务建设各项工程时,注重增强工程项目的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市交通局在推进各类工程建设和交通管理中,充分考虑交通设施的景观特色,旅游公交的便利性和景区的通达性;市农委做好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工作,在主干道旁引导农业种植景观化,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市市政园林局提升城市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增加更多的植物雕塑;市体育局着力建设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积极承办和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市环保局切实加大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监测力度,建立景区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升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市文广新局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做好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提升及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指导;市食药监局加强餐饮日常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引导企业开发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市城管局深入开展市容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鼓励游客使用公共自行车,完善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城市服务配套设施,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三项改革基础上,徐州着力构建七大体系,打造全域旅游新生态,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游客需要。

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整合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徐州“汉文化遗址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塑造红色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打造江淮生态休闲度假大走廊,积极推进工业旅游,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集聚区。使乡村游和特色小镇游成为全域旅游的新亮点和增长极。培育发展研学旅游,培育中医药旅游产业,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休闲养生度假产品,发展休闲度假酒店、主题旅游饭店、精品民宿、客栈等新兴旅游住宿业态。推进旅游与影视结合,打造一批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加快推进低空飞行旅游,开发夜间休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演艺项目。支持和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大对老字号旅游商品开发支持力度,评选推出“徐州味道”特色旅游美食和“徐州有礼”旅游必购商品,打造特色旅游商品街区(商店)。

构建全域旅游营销体系。推行“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营销模式,把旅游推广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集中力量打造徐州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客源地旅游代理商的作用,完善合作促销机制和旅游营销委托代理机制,有计划地在境内外重点客源地设立营销机构,派驻营销代表。强化与国内外知名旅游电商企业的合作,加大网络营销力度。积极参与旅游营销联盟,主动融入丝绸之路旅游带发展,深化与沿线主要国家及城市的旅游交流合作,积极开拓上海、苏南市场。加快发展会展旅游,吸引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在徐州举办研讨会、年会、订货会、专业展览会等各类会议。支持各类企业建设旅游发展平台,鼓励旅游企业开展旅游包机、包列业务。丰富徐州“一日游”“二日游”产品内涵,策划包装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塑造独具魅力的徐州旅游品牌。

构建全域旅游交通体系。积极探索运游结合新模式,提高旅游交通的便捷性、景区(点)的通达性。加大徐州到各客源地城市航线、班线密度,开通市域范围主要景点的旅游班线和市区旅游公交专线,在机场、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一批落地自驾及租车点,依托重点景区和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一批自驾游和房车露营基地。贯通景区与城市、高速公路、高铁线路、机场的连接通道和换乘接驳,实现交通站点与景区景点无缝衔接。

构建全域旅游集散咨询体系。完善提升徐州市旅游服务中心功能,打造淮海经济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在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城市交通枢纽和游客集中区域,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各地也要建成旅游服务(集散)中心,构建三级旅游服务咨询集散体系。

构建全域旅游标志标识体系。按照“谁修(建)道路,谁负责旅游标志指引牌建设”的原则,将通往旅游景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全市各类景区景点和车站码头停车点加大景区导引指示牌及游客咨询台设置密度。加快完善各类景区景点的停车场、公厕、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其中50%的公厕建设要达到国家AAA级标准。

构建全域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做好“互联网+旅游大文章,加快实现旅游与交通、公安、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完善徐州旅游大数据分析系统,推动旅游景区智能化发展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快完善徐州旅游标准体系,开展旅游企业质量等级和诚信等级评定,强化旅游服务质量控制。

构建全域旅游安全体系。加强旅游道路特别是桥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旅行社、景区对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进行风险提示,并开展安全培训。景区加强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将其统一纳入当地的应急体系。重点景区配备专业医疗和救援队伍,在节假日发布舒适度指数。开展旅游购物诚信街区和诚信商店创建工作,推进旅行社和导游队伍诚信体系建设。

(作者系徐州市旅游局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