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国内外形势,江苏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挑战风险。中小微企业发展制约重重,周边地区人才虹吸效应明显,房地产价格上涨等多重挤出效应突出……作为全国率先发展也率先遭遇发展瓶颈的地区之一,江苏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该何处寻?
创新驱动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核心。数据显示,2015年江苏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高达45.7%,这体现了江苏制造业地位优势及区域分工格局。同时,江苏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综合成本具有优势。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6.8%,显著高于同期上海的12.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低于上海的7.9%。与北上深三地相比,虽然江苏在单个方面不占绝对优势,但却在多个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平衡性综合优势,这决定了江苏今后的经济新动力必须聚焦于优先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了江苏必须依赖推动以打造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筑经济新动力的必然发展道路。
抢占高质量投资驱动先机是胜负手。从总体来看,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由低端化向高端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新型工业化时代刚刚拉开序幕。因此,工业的高端化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发展必将成为维持我国今后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核心来源。具体来看,高端工业化蕴含两个经济新动力机制:一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新业态机会以及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机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扩张壮大所带来的新产业机会。这两方面都迫切需要大量固定资产的更新以及新固定资产的投入。据测算,我国今后五年内工业部门所蕴含的新投资机会高达22万-31万亿元,这就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高质量投资的驱动型增长模式。而从江苏的工业发展现状和优势来看,恰好面临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所蕴含的高质量投资发展机会。江苏在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方面的综合优势,决定了其必须实施以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为双支点的发展战略,也决定了江苏在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和满足高端消费需求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巨大空间,这最终决定了江苏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需要依靠高质量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必然性。
经济向内需增长转型是重要机遇。我国工业部门经济新动力机制的形成,既决定了今后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增长空间,也决定了消费结构升级和内需规模扩张空间以及后续内需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一是在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水平必然最终受制于微观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基本事实下,只有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才能有增长的空间。二是以促进生产率提升为主的高质量投资活动,也决定了微观生产部门能够创造高技能和高收入水平工作岗位数量的基本能力。因此,迅速增加的高质量投资活动必然会创造更多的高技能和高收入水平工作岗位。这两种作用机制的叠加效应,会进一步促使中国本土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中产阶层扩张带来的高端需求的扩张幅度,而这又会通过需求引致投资、需求引致创新两大机制的作用渠道,加快投资驱动发展模式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形成,最终加快内需驱动发展模式的形成。基于如此的重大发展现实,江苏必须牢牢抓住中国经济逐步转向内需增长模式所包含的重大发展契机,抓住中国经济新旧动力转换和新动力形成给江苏发展带来的独特机遇期。
调整出口结构、重塑出口竞争优势是重要手段。我国工业部门的全面转型升级,必会逐步带来制造业出口优势和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乃至重塑制造业出口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机制。而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将会引导中国的出口企业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逐步转移升级。作为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大省,江苏虽出口增速在近期出现了负增长态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江苏出口动力和出口优势的消失。相反,若江苏能够抢先抓住出口竞争优势的重塑机会以及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机会,树立江苏在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化升级的先发优势,这必将在新的对外开放形势下带来江苏经济的新动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五种路径培育经济新动能
在日前召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学术前沿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五大路径:培育新主体、培育新要素、培育新市场、培育新产业、培育新区域。
培育新主体是指要培育有竞争力的六大创新型主体,包括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个人(如创客、新型农民等)、创新型区域(如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等)、创新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国家平台(如国家创新中心、国家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等)以及创新型政府。
培育新要素是指培育各种新的生产要素,包括培育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培育专业人才、市场人才和管理人才等新人才;提供和吸收各种新知识;开拓各种新的融资形式和渠道。
培育新市场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促进传统五大需求——“吃穿住行用”——的升级,来培育新市场;二是通过培育新五大需求——“学乐康安美”(学习需求、快乐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丽需求),来培育新市场。
未来着力培育的新产业主要集中在IT、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飞机高铁制造、信息装备制造、核电设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此外,还包括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培育新区域则主要是培育能形成新增长点的区域,包括:具有产业转型升级亮点的城市,如深圳、杭州等;内陆开放新高地,如重庆、贵阳等;国家政策支持地区,如国家中心城市、城市新区、特区、实验区、示范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高、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地区;具有后发优势的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等。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