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绿色协同

发布时间:2017-01-23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刘西忠    
 

省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省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突出短板,发展中不仅要提升科技含量,更要彰显生态特色。共建扬子江城市群,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坚持规划对接、区域联动、城乡一体、产业互补的基础上,抓好绿色协同、实行生态共建、突出绿色底蕴,着力打造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引领发展的新江苏样本。

深刻认识扬子江城市群发展的生态瓶颈,着力强化绿色协同新理念

共建扬子江城市群,既要注重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又要注重城市群外部的协同,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塑造江苏绿色竞争优势。

实现跨区域绿色协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其中,“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协调”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开放”为绿色发展提供机遇,“共享”促进绿色发展成果转化。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外部性、流动性和一体性等特征,在推进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各类利益相关方的主体作用,增强全方位的协调与合作,实现共商、共建、共护、共享,实现跨区域发展的绿色协同。

实现跨区域绿色协同,是推动长三角合作的核心议题。长江经济带规划和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都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要求整体打造沿江绿色生态廊道。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自2013年举办以来,始终把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作为核心议题。在201612月举行的杭州会议上,强调加大联防联治力度,着力构筑绿色发展新空间,积极打造长江、淮河生态廊道和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并签订《关于共同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关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等多边和双边协议。

实现跨区域绿色协同,是共建扬子江城市群的重中之重。江苏沿江地区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高,产业结构重,生态环境脆弱,以石化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安全隐患突出。在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新形势下,规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必须以共守生态安全为前提,科学测度江苏沿江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在一体化进程中统筹解决“大城市病”和“小城镇病”问题。

加强生态廊道和生态带、生态圈建设,着力构筑绿色协同新格局

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打通彼此间的“关节”与“经脉”,提升森林、河流、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筑江苏绿色协同新格局。在扬子江城市群内部及周边,重点打造沿江、沿淮“两横”轴、沿运河、沿海“两纵”轴,统筹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苏南西南部绿色生态智慧谷和环湖生态圈建设。

着力推进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应增强沿江八市的绿色协同,构建与沿江城市、沿江产业相统一的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根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要求,突出抓好淮河水质改善和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交通综合体建设,努力把淮河流域江苏段打造成为加快苏北和苏中北部地区黄金水道、产业大道、生态廊道和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增强与安徽、河南的互动协作,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规划。

着力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沿海生态保护带建设。加大省级层面的统筹指导,增强扬州、淮安、宿迁、徐州等市的联动,在京杭大运河和南水北调东线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加强南水北调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最大限度控制湖泊河流生态污染,保护好一江清水向北流,打造成南水北调的清水走廊、安全走廊和绿色走廊,构筑扬子江城市群和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沿江发展的有关要求,严格保护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河口,实施海洋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建设江苏沿海生态保护带。

着力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和苏南西南部绿色生态智慧谷建设。沿宁杭线地区地处苏南浙北皖南东部交界处,自然生态优势突出,科教创新资源汇集,是苏浙皖三省未来发展的空间交汇点和战略叠加区。要立足优势、协同谋划,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经济集聚区、创新创业先行区、生态宜居示范区,把宁杭经济带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沪杭之后的第三条绿色发展崛起带。按照省政府《关于苏南丘陵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要求,充分发挥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优势,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提高资源保护利用和旅游业发展水平,打造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绿色生态智慧谷。

加强沿江城市协同治理政策和机制创新,着力构建绿色协同新体系

通过全面施策、综合治理、绿色协同,增强生态引力,塑造生态品牌,打造绿色共同体,让扬子江城市群接续担当绿色发展、引领发展的历史使命。

统筹把握行政化引导与市场化规范的关系,强化政策支撑。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协同,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方面的规划指导作用,以一体化保护的机制共守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地区生态安全。坚持空间管控一张蓝图,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着力提高开发水平,加快建立自然资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坚决守住开发强度的警戒线。多方面齐抓共管,多领域协同并治,着力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市场的力量,加强绿色产品的市场监管,加大税收等调节力度,征收排放费、拥堵费,加快企业创新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通过市场化规范、引导和推广绿色生产生活。

统筹把握绿色生产生活与绿色流通的关系,完善运行体系。实现区域绿色协同,既包括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协同,也包括绿色流通方式的协同。一方面,要抓住当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以减少化工污染、减少煤炭消耗总量为重点,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施更加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更大力度的绿色调整,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环境质量改善。另一方面,以绿色流通促进绿色发展。资源消耗和生态威胁不但产生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也产生在流通环节。特别是对于具有重要运输功能的长江、淮河和运河等流域来说,不但要协同治理生产性化工企业,而且要重视流通性化工企业的协同治理,确保母亲河长江的生态安全。

统筹把握全面小康与绿色小康的关系,彰显绿色品牌。生态经济学家麦克斯·尼夫的“门槛假说”提醒人们,“经济增长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导致生活质量的改进,超过这个范围如果有更多的经济增长,生活质量也许开始退化”。“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全面小康的内涵是绿色的,各项指标以及实现的过程必然以绿色为基调。我们既要看重“数据小康”,也要看重“民意小康”,既要注重“物质小康”,又要注重“绿色小康”,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让人们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进程中富有更多的绿色底蕴和绿色内涵,在打造成全面小康、绿色小康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以绿色为主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路。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