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高铁环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能级

发布时间:2017-01-23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徐海贤    
 

20167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发布,勾画出了新时期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截至2015年底已经通车的高速铁路达到1.9万公里。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高铁里程数将达到3.8万公里,连接主要城市群,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201611月底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以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为纽带,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高铁环的直接效应就是加快了沿线城市要素快进快出,大大压缩时空距离,将有效推进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江苏沿江地区城市密集,规划建设的高铁环将进一步推动沿江城市的同城化发展。而如何利用好、发挥好高铁环推动沿江城市协同发展的作用,将有助于推动江苏沿江地区与上海、浙北一起共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以高铁环和跨江通道为支撑,整合“带、圈、城市组群”

沿江高铁环串联了沪宁、南沿江、北沿江、宁通等多条城市发展带和南京、苏锡常两个都市圈为主体的城市区域,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跨江的宁镇扬、常泰、澄(江阴)张(家港)靖(江)等城市组群的同城化进程。江苏沿江八个设区市只有南京、苏州城市人口超过500万,城市能级有限。高铁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网络体系建设,将整合相邻城市,以同城化的城市区域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具体途径包括:一是推动具有网络化交通支撑的东西城市发展带上的相邻城市在城市空间地域、职能分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分工合作,如宁镇、环阳澄湖城市区域等,形成同城化的城市区域。宁镇城市集中发展区人口超过1000万,同时有利于南京与沿江城市整合发展,提升南京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环阳澄湖城市区域(苏州、昆山、常熟的中心城区)人口也达到500-1000万,将大大提高城市能级。二是高铁环强化了江苏沿江南北向的联系,包括南京、扬镇、常泰、江阴靖江、通苏嘉、沪通等过江通道的建设,加快两岸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尤其是澄张靖城市组群成为江苏沿江中部重要的节点,应支持节点地区城市开展园区共建、公共服务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沿江地区整体上应依托以高铁为骨干的交通网络化建设,建设数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集中发展区域,放大单个城市的能级,整体参与区域合作和竞争。

二、推动沿江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协同共建亚太门户

过去,上海、南京等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枢纽城市,人口、物资、资金、信息等在这些重要的节点城市集聚、扩散,将长三角城市群的各种创新资源扩散到全国乃至全球,影响着国家、甚至全球经济活动。在全球化时代,更多体现在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而沿江高铁环串联了江苏沿江地区和上海,促进其形成一个紧密联系、内畅外达的整体城市区域。随着沿江高铁环的建成,沿江两岸任何两个城市之间进入1.5小时通勤圈范围,其通勤时间相当于特大城市内部的通勤,将大大加强区内的同城化进程。从亚太地区的空间格局来看,该区域处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位置,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同时,该区域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具有沟通长江流域腹地和广阔国际市场的空间区位优势。高铁环助推城市合作,一是推动沿线城市在共建区域交通枢纽方面的合作,把沿江城市整合起来,促进沿江区域交通的网络化、同城化,从“城市内”、“邻近城市”的合作走向区域内任何两个城市之间的网络化合作,共建全球性的区域交通枢纽和亚太地区的门户节点;二是促进与高铁环相配套的市郊轨道建设,建设都市圈通勤轨道,提高区域内大中小城市通达度;三是加强高铁枢纽相配套的城市骨干公共交通网络尤其是地铁网络建设,提高高铁枢纽到城市各个功能区的可达性,从而实质上发挥高铁对区域内城市合作的促进作用。

三、推动沿江城市群科研创新资源共享和转化,共建区域创新孵化中心

高铁的网络化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多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同时产生迅速高效的相互作用,整体上有助于放大城市群内的“孵化器”功能。沿江城市群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等分布密集,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同时各市科教资源各具特色,在科教资源的产业化方面也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时空距离的大大压缩有利于科教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区内南京科教资源最为富集,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80多万,拥有省属、部属科研院所共81家,已经建成15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62家众创空间,集聚了江苏沿江八市主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高校科研资源相对薄弱,在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换方面走在前列,但与深圳引进全国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度相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沿江高铁环线的形成,给沿江城市在高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合作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如宁镇同城化背景下,镇江将借力南京高校科研院所智力资源,建设长山知识谷、镇江生态新城等,同时,可以在毗邻南京仙林大学城地区,利用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宁镇产学研创新示范区。南通到南京的时空距离从3小时缩小到1.5小时左右,这为南通借力南京的科教资源提供了重要的通勤条件,同时,多条联系上海的跨江通道也有利于南通借力上海获得发展。总体而言,应充分利用1.5小时高铁环线通勤圈的优势,借助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建机遇,促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全球性的区域孵化创新中心。

四、发挥高铁环快进快出优势,共建国家特色景观廊道和风貌区

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高铁的直接作用之一就是大大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沿江高铁环线的一个重要利好就是打通了沿江地区旅游大通道,有利于促进沿江地区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和营销。江苏沿江地区具有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自唐代以来,中原文化大规模南迁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使江南地区逐步成为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高铁经济的推动下,应加强沿江城市共建特色景观区,主要包括:(1)扬子江特色景观廊道。沿线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江海河,古都文化、民国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应借力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铁网建设的机遇,逐步建设具有展示扬子江文化底蕴、欣赏大江大海风貌、长三角城市度假休闲的复合型廊道区域;(2)大运河特色景观廊道。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沿线中心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富集,是展示运河遗产、山水城林风光最为丰富的区域,高铁环线将促进沿线城市共建大运河特色景观廊道,增强区内可达性,可建成国内最具特色的魅力景观区;(3)共建环太湖和江南水乡古镇区、宁镇区域开敞公园、入江口江海风貌区等特色风貌片区。充分利用好高铁环线,促进区内城市之间建设具有区域影响的风貌片区。加强宁镇沿江、沿沪宁山地丘陵区域整体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区营造,建设宁镇区域性国家公园,发展养老、休闲、科研等产业;整合环太湖及江南水乡古镇区,建设兼具江南文化底蕴和水乡特色的长三角休闲度假核心区;依托跨江通道和高铁环线,整合苏州、南通沿江的江海港口、湿地、基础设施风光资源,建成集中展示大江大海的风貌区。

总体而言,高铁环加强了沿江城市快进快出和同城化趋势,为城市之间在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交流合作提供重要交通支撑。从全省战略出发,需要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区域一体化政策制定等方面为城市之间合作创造条件。就各城市而言,应抓住沿江高铁环建设机遇促进发展转型,主动融入到沿江城市集群建设之中。

(作者系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