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每个城市依据自身的发展特色、禀赋优势,实现功能和能级上的再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扬子江城市群中的八个城市能够协同发展,在功能、定位和优势上实现互补,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最终实现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有效对接。
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的唯一特大型城市。在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中,南京应该树立担当意识,成为扬子江城市群发展的龙头,主动承担起引领区域发展的重任。
一、引领扬子江城市群实现区域率先发展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经济发达程度最高的区域,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北翼的核心,而且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中,扬子江城市群无论是在经济规模、产业发展阶段、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企业实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进程中,扬子江城市群应成为率先发展的区域,带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北翼乃至更大区域综合实力的快速攀升,形成与浙江南翼的遥相呼应,加快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在世界城市群中能级和地位的提升。
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应成为扬子江城市群率先发展的引领者和综合实力提升的带动者,真正担负起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地位所赋予的重任。从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上看,需形成“中心-外围”的发展格局,最大化地引领整个区域的共同进步,更好地对接上海这一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只有南京真正具备这样的资格。
但是,从近些年南京的综合发展情况看,南京还未能履行好引领扬子江城市群区域率先发展的使命。在城市首位度、经济规模、经济发展质量、枢纽地位、创新能力、内生动力以及企业实力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南京的城市首位度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首位度也较低;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学生数量以及高级专家数量虽然众多,但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其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还相对较低,科技成果也相对较少,低于苏州和无锡,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规模以及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远远低于苏州、无锡等市。同时南京对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也不够清晰,未能从区域发展中心的高度明确自身的功能,并形成统领全市各项规划和战略的发展格局。从这些方面看,南京要真正成为引领扬子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城市,还需要加大自身的发展,注重加强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发展,占据产业发展的高端地位,并逐渐形成在国内外市场整合产业发展要素的能力;加强南京“枢纽中心”建设,把南京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枢纽”中心城市,同时借助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的推进,提升南京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的重要节点城市地位;此外,还要借助长期以来积聚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凸显南京在扬子江城市群乃至全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引领扬子江城市群的对外人文合作与文化发展。
二、引领扬子江城市群实现区域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江苏沿江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的迅速攀升,全省近一半的土地上创造了全省80%左右的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已突破10万元,成为带动江苏地区进步的核心发展轴。但是长期以来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不仅是沿江八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应对之举,更是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劳动力、土地、资本三大动力明显衰退,迫使沿江八市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改变过去低端承接的产业链地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提升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严峻,迫使沿江八市必须向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等协调发展,构建全方位的、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面向国内外市场实现对生产要素更有效的整合;生态环境约束的不断增强,迫使沿江八市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经济的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的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力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南京是江苏乃至全国率先提出转型发展的城市之一,长期以来在加快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内生增长动力,构建新型开放经济发展格局,以及提高民生福祉上做出了许多探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在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南京要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在加快推进区域转型发展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力争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重化工业转型、增长动力转型、开放型经济转型,以及国有企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转型上有所突破,并注重探索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南京转型经验”,为带动扬子江两岸其他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三、引领扬子江城市群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目的是要打破区域壁垒、区域障碍,加快不同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整合内部资源和要素,促进它们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关键就是要实现不同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协同从内涵上讲,是指一个大系统中的每个个体之间在促进整体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协调与合作,从而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推动整体系统实现更快的发展,这同时也是一个共赢的结果,每一个个体通过协调与合作也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在推动整体前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发展上的加速。因此,可以说,协同发展是一个相互增强、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整体提升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扬子江两岸的八个城市通过自身的努力,均实现了各自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合作的意识和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功能不错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市场割裂等问题,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城市之间的内耗,没有形成协同效应,从而阻碍了区域的快速发展。而且,由于相互间缺乏合作,也造成了发展上的不平衡,使扬子江南北两岸的城市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二元经济现象。此外,相互之间的推诿和行政壁垒的存在,使得一些需要通过大区域协同治理才能取得成效的领域难以达成共识,产生了很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体的竞争力。只有打破壁垒、相互合作、协调一致,才能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不仅需要其加快自身的发展,起到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更需要南京从扬子江两岸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沟通与共享上作出贡献。对此,南京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与其他城市的对话和沟通机制,要在基于宁镇扬都市圈同城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与锡常泰和苏通经济圈的合作,促进三大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一体发展。尤其要注重在规划衔接、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合作交流以及区域对外开放等方面加强协同。同时,南京要加快江北新区的建设,缩小城市内部江南和江北之间的发展差距,为更大范围的两岸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