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1987年在深圳成立,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企业。全国工商联发布“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华为以3950.09亿元的年营业收入位居榜首。2015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世界500强排名由此前的第228位飙升到第129位,超过英特尔、思科等科技巨头,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龙头。全球超过20亿人每天使用华为的通信设备,即使在4G技术领先的欧洲,华为也有过半的市场占有率。我们不禁要问,华为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确立并坚持战略目标
一个企业首要的任务应该是确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华为的战略是:“牢记共建全联接世界的使命,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全联接世界是华为的目标,华为正帮助人们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5G全联接世界将拉动社会转型升级,走向共建、共有、共荣。有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就能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奔跑。华为专注于自己的特长发挥,做精做强自己的核心技术,做大做强自己的通信事业,不把主要精力放到楼市、股市等方面,不在非战略机会上消耗战略力量。
在战略目标的驱动下,华为坚持合作伙伴和客户需求至上,为他人着想而不仅仅为自己,不单打独斗,坚持走出去合作共赢。华为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开发的产品贴近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为客户降本增效。坚持走中高端品牌之路,杜绝低端低劣。和苹果一样,产品追求高品质,信奉消费者的口碑就是奖杯,锁定并经营好中高端市场,从而赢得未来和市场。
以创新为立身之本
华为主打创新牌,主动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用于研发。华为拥有研发人员76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而且创新团队层次高,有10000名博士。在我国以及德国、瑞典、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印度等地设立了16个研究所,致力于把领先技术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近10年,华为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可以说,创新是华为立身之根本、强大之利器、发展之灵魂。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提出“创新四问”,第二问是“在推进自主创新中,苏州怎么追求原创性成果”。在华为自主创新中,最知名的当属海思麒麟ARM芯片。6年之前,K3由于产品还不够成熟、营销策略失误导致在市场上无法立足。两年之后,K3V2则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发布集成4核A9的手机芯片方案。尽管在兼容性上、功耗上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后来的麒麟910、920直到现在的950,性能与功耗趋于完美和平衡,受到市场的一致好评,逐渐争取到全球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仅仅是华为自主创新的“冰山一角”,2016年3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日内瓦总部发布公报,华为以3898件专利连续第2年位居榜首,美国高通公司和中国的中兴通讯分别以2442件、2155件排名第二和第三。
华为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与“联合创新”这一诀窍密不可分。聚焦全球政府和公共事业、金融、交通、能源行业等,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如智慧政务、金融智能网络、平安城市、数字医院、航空铁路网、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等等。2015年,华为在无线网络、固定网络、电信软件、网络能源等领域均获得多个全球顶级奖项,在社会智能领域掀起一股不小的科技浪潮。
管理激励科学高效
人们不禁要问,华为的创新动力在哪里?答案是团队内部的激励机制。华为把98.6%的股权发放给员工,2010年就配出1股近3元的股息,一个打拼近10年的中层管理人员,平均每年都能拿到40万股,华为2015年员工平均工资为58万元。同时,建立任职资格激励,什么时间什么条件升职都有标准,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内生动力。员工从内心认为在华为干是有价值的,而且自己的价值要紧紧依靠组织来实现,同时实现了公司价值的叠加,形成双赢多赢的格局,打造出良性循环的人才云和价值链。
华为实行扁平化指挥、大平台下的精兵作战模式,探索管理权和指挥权的分离管理体系。公司对一线组织进行清晰有效的授权授责,一线组织可有一定的灵活设置和弹性管理,体现灵活性和自适应性。在区域层面,强化区域作战能力平台作用,完善资源调配机制,加强专业能力和知识共享,建设重大项目部、解决方案重装旅和项目交付管理资源池等多个公司级战略预备队。
开放包容赢得市场
华为坚持走出去向“洋和尚”取经,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不因为目前没有市场、没有机会,就呆在国内原地不动,对战略点上有支撑的项目早期就持续投人投钱。比如,不断加强共享中心能力建设,公司五类全球共享中心通过整合、优化、自动化等手段,持续提升公司发展空间。
省委李强书记提出的创新第四问是,“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苏州怎样体现开放性和包容性”。区域经济有开放包容,企业发展也要开放包容。华为积极开展与产业界、开发界、学术界、产业标准组织密切合作,推动业界建立合作共赢、公平竞争的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华为面向开发者打造了开放使能平台,与咨询、应用领域领先伙伴合作构建产业生态。如华为的云计算企业合作伙伴就有500多家,敏捷网络合作伙伴有200多家。针对价值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利益分享,华为坚持“深淘滩,低做堰”,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和降低成本,提高解决方案的价值,让利给客户,善待产业链合作伙伴,从而促进自身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华为以“开放、合作、共赢”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致力于为全联接的信息社会打造良性生态系统。
始终保持奋斗者姿态奔跑
华为的企业文化以奋斗和创新为核心。奋斗和创新主要靠人,谈到华为文化的创立,不得不提掌门人任正非。他中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1974年入伍,1983年复员转业至深圳,1987年创立华为,并带领团队30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平易近人,常和员工一起加班,一起打地铺睡办公室。作为老板,他却拿得不多,只拥有公司1.4%的股权,实际上更像个公司老工人。任正非曾在演讲中谈到:“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面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可见,他始终以一个奋斗者的姿态向前奔跑,引领并深刻影响着他的团队,坚守信息与通信技术主航道,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艰苦奋斗,拒绝浮澡,踏实做人,厚积薄发。
再看华为轮值CEO郭平2015年度报告上的致辞:“我们不但要有理想,还要有理论。理想能拉远我们的眼光,理论能垫高我们的双脚。”华为的技术层和管理层聚集着大批高层次精英,精英团队进而带出产业的品牌和质量。华为技术副总徐家骏在写给任正非的辞职信中总结了几点在华为的心得:真正的成功者和专家都是“最不怕学习”的人,啥东西不懂就拿过来学;对问题要系统思考、对解决方案要有战略性设计;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少抱怨、少空谈、积极主动,多干实事。徐家骏的总结实际是华为人对科学技术的不懈追求和为公司实干奋斗的真实写照。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正是那些人组成的伟大团队用自身奋斗创新的厚度不断提升着华为事业的新高度。
(作者系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干部、挂职张家港市凤凰镇党委副书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